笔下文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三章 勒格兰僵尸(1/3)

颇有争议的是,行走尸体最流行的形象就是僵尸—海地和非洲文化的僵尸人。

多年来,僵尸一直与伏都教紧密相连,伏都教通常被看做是非洲/加勒比的精神宗教,带着一丝黑魔术的色彩。

与木乃伊或中世纪的行走尸体相似,人们通常认为僵尸极其残暴,有时候可能会食人肉。

这是人们通过无数的书籍和电影而得到的印象,但真的是这样吗?这些僵尸真的存在吗?僵尸是一些古老而黑暗宗教的肉体化身,执行着神秘牧师的命令吗?答案似乎比最初要更复杂。

虽然,大部分电影和故事热衷把伏都教(或如一些美国小说拼写为hoodoo)描绘成为一种异教,崇拜罪恶的神灵,举行让人怀疑的仪式—据说有些仪式涉及吃人和人祭—实际上的伏都教却非常不同。

在探讨非洲或加勒比民间传说中的行走尸体之前,有必要先从整体上了解一下伏都教的背景。

伏都教 虽然伏都教一直被理解为一种宗教,但伏都的概念却不是宗教。

伏都是涵盖了神灵信仰和来自非洲和南美洲的解释的术语。

这些信仰包括康得布雷(cadomle)和巫班达(umbanda)(巴西)阿拉拉(古巴);信仰同化祭礼舞(古巴和波多黎各);以及萨泰里阿教,鲁库米(Lukumi)和妈妈瓦塔(MamaWata)(加勒比和西非部分地区)。

当时也有一种名为voudoux或voudou的信仰体系,这是当时的西非国家贝宁的官方宗教(旧称为达荷美共和国,直到1975年仍是法属西非的一部分)。

这些观念源自非洲民族的部落宗教,曾经作为奴隶的非洲民族穿越加勒比地区,他们的宗教也随之传开了,但他们也从西方的基督教吸纳了很多传统。

因此,虽然宗教的核心思想存在于非洲人的精神世界中,但这种信仰的大部分结构和仪式与天主教、基督教差不多。

毕竟,奴隶主以及把非洲人带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奴隶贩卖者都信仰基督教。

让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的是,伏都教有好些不同的流派,每一派都受到所在区域的影响。

伏都教通常让我们联想到海地共和国,这是加勒比地区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曾经有大量的奴隶种植园,而且很多人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这里,但也有好些不同说法。

比如,在新奥尔良和西部路易斯安娜的河口乡村信仰稍微不同的宗教系统。

另一种不同说法来自南卡罗来纳州,来自安哥拉的嘎勒民族曾在这里的种植园里当奴隶。

然而,在西非也有一个不同版本,这个版本有好几种表达方式。

伏都教以基于精神世界为主要特色(幽灵会在合适的时候,穿梭于人间,与人交往),以上所述的一切形式都受到非洲和克里奥尔人的很大影响。

因此,加勒比伏都教可能包含妈妈瓦塔水精灵的疗伤元素,人们在布基纳法索部分地区(原称为上沃尔塔西非共和国)发现妈妈瓦塔这一宗教。

虽然新奥尔良的伏都教可能包含占卜,以及萨塔利亚(Santaria)和鲁库米的占卜元素(这在加勒比群岛和南美洲很多地方都有出现)。

很多信徒都信奉他们的观念、希望和启示。

此外,虽然伏都教接收了来自贝宁、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等地方的“纯粹”精神宗教,在很多方面,伏都教是奴隶的宗教。

这是属于从非洲被贩卖给欧洲人的奴隶,以及伊斯兰奴隶的宗教,他们在北美、南美洲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大种植园里劳碌工作。

这些奴隶为直接拥有他们的种植园主采摘棉花、收集甘蔗和水稻,这些种植园主大部分是基督教徒,而且很多时候都逼着他们去接受基督信仰,有些人表面上接受了。

但他们的真正信仰是伏都教。

由于伏都教的不完全性,而且主要信徒是奴隶,伏都教并不具备其他信仰和信仰体系所特有的宗教结构。

例如,伏都教没有常规意义上的正规神职人员或牧师—虽然在其信徒中有一些不正式的“牧师”,却没有定期、固定或受承认的集会地,而且他们的聚会都在各大种植园里秘密或隔离的地方举行。

当然,有人会断言,伏都教的信徒在从事某种罪恶行为,例如唤起魔鬼或者与黑暗的原始力量结交。

伏都教也被认为是一种“政治”信仰,这很容易理解。

很多高加索种植园主住在蔓延的大房子里,里面也住着很多奴隶。

奴隶主和奴隶之前的平衡不确定—奴隶可能会起义(正如加勒比地区奴隶起义一样),推翻奴隶主,将种植园据为己有。

这让高加索人大为惊恐,他们不鼓励占有奴隶的平民和让奴隶起义的一切事情。

伏都教属于这些煽动性信仰之一。

大部分奴隶主对伏都教知之甚少,但伏都教被认为是异教和非洲国家主义的融合。

或许受到人们爱喝原酒的推动,据说,喝酒是伏都教仪式的一部分。

所谓的“伏都教牧师”促使他们的信徒疯狂残杀,并敦促他们颠覆他们的主子。

这些观点,让人相信伏都教与邪恶和黑魔术相关,试图颠覆真理和破坏基督教的纯洁性。

在主要的基督教会,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魔鬼赐予信徒们以超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这种能力伤害他们的主子,用神奇手段在上帝的秩序世界制造事端。

据说伏都“宗教”的根源源于埃维人的信仰。

埃维人居住在多个世纪前叫老加纳的地方(现在的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加纳部分地区),虽然今天他们的后裔住在加纳、多哥和贝宁这些地方。

这些人的籍贯无法考证,但有人认为他们可能是在13世纪左右从埃及移民过来。

他们在伏特河周围定居下来,形成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产生了丰人。

埃维和其他几个相关部落都使用同一种语言。

据说,“伏都”这一个词,来自丰人部落方言,意思是“精神”,但也有人认为来自其他法语词源,有其他意思。

这个地区,被几大欧洲殖民势力殖民统治—英国、法国和葡萄牙—这影响了那里的个性和文化本质。

来自伏都的信仰是融合的信仰,试图通过将物理存在的不相干元素在精灵作用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让世界变得有意义。

根据伏都传统,精灵无处不在,而且精灵定时干预凡间琐事。

他们通常很多变,偏好小孩,而且很容易被恭维,也很容易暴怒。

有一些对人类很仁慈,有一些可被人类抚慰和恭维,也有一些对人类充满敌意。

但是,他们都可以改变人类命运,让他们的命运变好或者变坏,而且所有精灵都容易受到认可信徒和精灵呼唤师的影响。

有时候,精灵们拥有那些与他们联系的人类躯体,以达到他们的企图。

这些精灵(“伏都”)的行为,把世界联合在一起。

伦巴 与西非的伏都信仰紧密相关的是伦巴的核心要义,这是主要基于非洲中西部地区刚果河流域的信仰系统。

河流的名称来自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刚果人(刚果意思是“猎人”),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古代王国。

这就是今天的刚果共和国和安哥拉共和国的部分地区,这里出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

虽然刚果人的信仰都是建立在精神世界的基础上,但它们与古老加纳和西非世界的信仰有一些微妙的不同。

在伦巴的观念中,核心精灵与伏都里的精灵不一样,核心精灵不是自然的完整力量,而是已故先人的精神。

在严格的伦巴教条中,只有全能的神—至高无上的神能够一直存在于时空之外。

所有其他的精灵和超自然力量都在某个阶段存在于世界上。

事实上,有一些最有威力的精灵(bakulu)是很多世纪之前死去的祖先。

与伏都的精灵相似,人们可要求这些鬼魂施展超自然威力。

多年以来,人们对精灵的信仰,与其他看法联系在一切,例如地之精灵或游荡的空气精灵。

当刚果的国王尼英噶·尼库武(nzingankuwu)在1491年开始转向信仰基督教时,他们的信仰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国王尼英噶要求他的子民信仰基督教,臣民改换了信仰,并做了改变,使他们可继续旧信仰。

在这种合成信仰中,死人与圣人相近,可被召回来,人们从中获取好处,有时候死者可以凡身回来,干涉人间事务。

人们认为,僵尸能附在活人身上,接管物品,实现他们的愿望和旨意。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伏都信仰的特色,伦巴与之交融,而且,人们对回魂尸体和鬼魂的认识来往于人间,开始融为一体。

在两种传统中,神灵附身的观点非常普遍,而且更多人开始逐渐相信死人可以被召回人间,而且可能以肉体凡身形式回魂。

流散各地的非洲人 正如前文所提及,伏都信仰系统没有正式的神职人员,例如正式任命的牧师。

然而,伏都教有一种非正式的神职结构,包括可与鬼魂直接联系,并通晓鬼魂情绪和意愿的人。

他们是非洲乡下农村的本地萨满—可直接与鬼魂对话的人或者已经被鬼魂附身的人。

人们称他们为洪刚(Houngan)、卜哥(男性)和曼波(女性),而且人们相信他们跟鬼魂一样强大。

非洲人流散各地时,伏都教随之通过加勒比地区传至美国。

从17世纪晚期开始,经过整个18世纪一直到19世纪初,美国的棉花、水稻和甘蔗种植园需要大量奴隶进行劳作,这些种植园推动了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发展。

非洲奴隶价格很高,因此,非洲各海岸遭受奴隶主的系统化掠夺,他们把奴隶俘虏到新世界的大庄园里工作。

奴隶把他们的信仰也带过去,这种信仰在庄园里变得非常盛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反映庄园所在地(加勒比地区、美国或巴西)的统一伏都崇拜。

例如,在密西西比的棉花种植园,很多奴隶是埃维人;而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棉花种植园里劳作的奴隶,很多是刚果或哥拉的后裔;有一些在南美的咖啡种植园工作的奴隶来自约鲁巴。

但是,尽管他们所信仰的精灵名称不同,但精灵的能力和影响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海地信仰 伏都(或voudoun)教最著名的形式是基于达荷美(贝宁)信仰系统的海地流派。

这种信仰系统出现在无数的电影和小说故事里,在西方风靡一时,而且应该是最接近诅咒、致命咒符和僵尸的理念。

海地共和国是加勒比地区伊斯帕尼奥拉岛的一部分,如今是极其贫瘠之地,但曾经这里拥有无数富裕的甘蔗种植园。

起先它的名字叫阿伊提(Ayiti)(山之地),本土的提亚诺民族用这个名称来描述他们的家乡。

哥伦布于1492年12月5日发现这座岛屿,岛屿开始是西班牙的保护国。

其中最早一位殖民者是哥伦布的弟弟巴塞洛缪,他在一座献给圣道明的教堂周围建立了殖民村落。

但是,很多法国的海盗把伊斯帕尼奥拉岛当做基地,建起大型殖民地,让部分岛屿归属法国统治。

事实上,与此同时,他们谴责法国政府的海盗行为。

法国政府秘密地与一位叫威廉泰尔·巴尔的海盗首领,密谋不顾西班牙的统治,在岛屿西部建立大型的海盗领地。

得到法国政府支持的海盗频繁地突袭西班牙船队,他们的领地不断扩大,这意味着双方必须达成某种和解。

1697年在荷兰的斯维克镇,双方签订协议,达成和解,同意将岛屿的大部分领土让给西班牙(多明戈共和国),西部第三部分让给法国人(海地),这款条约叫《圣多米尼克条约》。

现在很多海盗殖民地里,大量种植烟草和甘蔗,烟草、甘蔗价格飞涨;加上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的土地容易获取,吸引了大量法国殖民者前来。

在1713年和1787年间,超过30000名法国殖民者抵达,成家立业,使圣-多明各成为加勒比地区最有钱的地区之一。

岛屿的烟草和甘蔗产业欣欣向荣,并增加了许多大规模的种植园,将种植的农作物进行出口。

种植园 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奴隶制度也伴随增长。

种植园需要奴隶收集庄家。

很快,海地就满是装载黑奴的船只,这些黑奴主要来自西非,西非的奴隶资源几乎取之不尽。

成千上万的黑奴来到海地种植园,这些种植园通常为法国人所有,黑人人口稳定上升。

事实上,在法国殖民者看来,黑奴人口之众多,已经比例失调,达到危险边缘,因为岛屿上的黑奴数量已经超过法国居民数量。

殖民者对黑奴造反的恐惧,与日俱升。

海地并不是加勒比地区唯一的蓄奴地区。

英国也有好些岛屿和美国大陆的种植园,严重依赖黑奴的劳动。

而且,他们与法国同仁一样,也担心造反。

1667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法典,旨在控制种植园奴隶的行为。

很快,很多国家,包括法国,纷纷效仿,采纳类似法律。

这意味着如果奴隶想逃走,他们可能被抓回来,受到严重惩罚。

虽然这的确让很多种植园的奴隶安分守己,但这也使得非洲文化转入地下,他们也需要依赖自己的“宗教”和精神(按字面意思)首领。

这信仰系统借自法国奴隶主的天主教信仰,人们可在主要伏都信仰中发现一些欧洲文化元素—有时候体现在语言上,有时候体现在“宗教”结构上。

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源于西非和法国天主教的古老异教徒神灵的丰富混合体。

洛阿 海地伏都教的神灵叫洛阿,他们是自时间伊始就存在的实体(类似神灵)和已故先人的精神之结合体。

这些洛阿可随意地在精神世界和我们所在的世界中。

很多时候,他们都是隐形存在,但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也会附在信徒的身体上。

如果在伏都教中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人物,那就是伯恩帝(Bondye)(很多人认为,他是法国神(BonDieu)的本地堕落之神),存在于时空之外,能从某种主教上监督洛阿。

人们就如同崇拜正规宗教上帝耶和华或阿拉那样,崇拜着他。

有一些海地信徒认为,伯恩帝根本就不存在,这仅仅是信仰基督教的法国殖民文化对本土的非洲传统施与的部分影响而已—而真正的最高权威是达姆巴拉(Damballa)(或达姆哈拉·威都),他是高高在上的洛阿。

达姆巴拉也是生殖之神,毒蛇和彩虹之神,而且是从达荷美贩卖而来的奴隶最早先信奉的神灵或实体。

达姆巴拉有时候被描绘成一种大毒蛇,是民间传说中的“勒格兰僵尸”或“里僵尸”(LiZombie)。

这可能是僵尸的起源,行尸走肉一开始并不是指行走的实体,而是一种能掌控生死大权的复活重生之永久精灵。

在伏都教万神殿,达姆巴拉的搭档是厄卒里·弗雷达(ErzulieFreda),她是花朵、舞蹈和音乐的保护神。

她也是负责复活后成长的唯一神灵,虽然达姆巴拉仅仅是她的配偶之一(她有三位),但她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她的信徒所崇拜的信仰,与中东时代早期盛行的生殖和复活信仰相差无多。

的确,如同花朵凋零又再度开放,当死人从坟墓再现时,她可能会主持他们的复活。

但是,海地伏都教也有与复活相关的其他元素。

爸爸力巴 这就是爸爸力巴,即十字路口之神。

在很多方面,爸爸力巴是人类世界和洛阿世界(特别是死人灵魂)中间的状态。

他是两个世界的“开路人”,也看守着那些想从一种存在跨向另一存在世界的洛阿或鬼魂。

人们也把他描绘成倚在拐杖上的老人或一位有羊角、有男性气概的年轻男子(在贝宁和尼日利亚),他是海地伏都教最有权势的标志。

他连接着人类世界与海地地狱几内亚,死人的鬼魂或洛阿经常从这里复活,进入凡间。

几内亚(不要与基尼混淆,基尼是海地海岸外的水下天堂)在镜子的另一面,围绕着隐形的生命之城—拉维娄坎(Lavilokan)—相反,这里是死人的住所。

死人的鬼魂从镜子或反光面回到人间,依附在洪刚、波哥或曼波上,让人们知道他们的愿望。

这些介入通常伴随着酗酒和洪亮的鼓声,而这些也是非洲文化的特色。

拉达和佩德罗 让人更加迷惑的是,海地存在两种类型的伏都教。

第一种是根据上述的信仰系统,叫拉达。

这个名字可能是阿拉达的堕落之名,阿拉达是达荷美的一个地区,很多奴隶都从这里贩卖出去,而且这里有埃维人、丰人和相关民族的信仰。

拉达主要是关于疗伤和驱魔,而且在很多方面,它反映了伏都理念的积极方面。

这个流派严重依赖岛内的法国传统,沿用了很多法语词汇和概念去解释拉达实质。

第二个流派叫彼得或佩德罗伏都,有时也被称为“西班牙伏都”。

这一流派更加黑暗,进攻性更强,而且就其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虽然海地大部分属于法国,但最初它属于西班牙,依然保留着很多西班牙的影响。

例如,岛内有一些西班牙种植园,进口奴隶,让他们在甘蔗园内工作。

传说中,有一次,一位名叫唐·佩德罗的奴隶喝了大量混有火药的朗姆酒(这可不是著名海盗船长爱德华·蒂奇—“黑胡子”—他喜欢类似的烈酒),然后他开始了狂舞,把黑暗的洛阿召回他身边。

唐·彼得罗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巫师,从事黑魔术。

他的《唐·彼德罗之舞》风靡一时,人们用它来呼唤不完整的鬼魂和死人,让其按照魔术师的意旨办事。

彼得伏都有时候也被称为刚果伏都,这可能反映了刚果流域不同奴隶的信仰。

很多西方人通过阅读耸人听闻的书籍,看恐怖电影,了解到了这种彼得伏都教。

虽然彼得信仰与拉达传统在很多方面相同,但它们之间也有轻微的不同,彼得信仰有更多的神灵和洛阿。

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一位(或几位)是向导盖德或教宗盖德。

这是让人迷惑的个体或一系列个体(取决于信仰哪一流派),此个体被转移到新奥尔良伏都教里,成为彼得传统的核心理念。

有人解释这种信仰时,认为盖德是一与死人紧密相连并负责(由达姆巴拉或波恩帝任命)将死人护送到几内亚的一群洛阿。

虽然在纯粹的海地伏都教中,它们无名无姓、模棱两可,但它们能附在活人身上,或占有死者躯壳,让人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就是僵尸故事的精髓。

在其他传统中,盖德或教宗盖德是一单个实体,与爸爸力巴的职责相同,事实上,在伏都教徒心中,这两者有时是可互相替代的。

教宗盖德掌控着生死大权,与复活以及让死人从墓地起来等概念紧密相连。

他很黑暗,有着又毒又坏的心肠,只有用大量朗姆酒和金钱才能让他安抚下来。

盖德对一切欧洲的事物都抱着强烈的敌意,而且据说,他经常守候在岔路口,看到白人经过时,就对他们做恶作剧。

据说,他也是第一位死去的黑人的灵魂,人们认为这位黑人是一位健壮的矮个子,戴着一顶高帽子,抽着大雪茄,左手拿着一个苹果。

在这两种流派中,彼得伏都教可能最有政治性。

1791年8月,海地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导火线就是他们杀死了一头黑猪祭奠厄卒里·丹特(EziliDantor)的洛阿—好些种植园的人都崇拜的一位女神。

她是彼得教里的母亲之女神,而且有时候被尊称为“克里奥尔人的麦当娜”。

祭礼由一位德高望重的洪刚——达特·博克曼(DuttyBoukman)执行,他后来被法国政府送上了砍头台,他自己也成为洛阿。

起义中的暴行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喝了未经处理的酒。

原酒从种植园里生长的甘蔗提取而成,是彼得信仰的主要内容。

当时,两大流派的信徒同时发生了暴乱和起义,使岛内伏都教两流派统一观点。

革命断断续续持续到1803年,专门针对种植园主以及“普通白人”或者影响力没那么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周收藏榜25本
热门小说推荐

时光和你都很美

婚后的林嘉歌,没多久就被时瑶逐出家门了,他为了回家,用尽所有的方法都没能成功,最后将目光放在了小包子的身上。 小包子听完林嘉歌的提议,和他勾了勾手指,软萌萌的回:合作愉快! 于是 小包子收到机器人的当晚,把时瑶骗到餐厅,偷偷对林嘉歌说:爹地,妈咪陪你吃饭。 小包子收到奥特曼的当晚,把时瑶骗到游泳馆,偷偷对林嘉歌说:爹地,妈咪陪你游泳。 小包子收到小火车的当晚,把时瑶骗到酒店套房,给了林嘉歌/

二十诸天

本书取名为二十诸天,实非凭空所造。二十诸天乃是佛教用语,代表着天界二十天尊,他们分别为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摹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公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月宫天子、日宫天子、娑竭龙王、阎摩罗王。这二十诸天在书中代表天下最神秘的天外天山外山的武功传承,为二十柄名剑,存在于昆化山雪岳峰云林宫莲花台年的剑/

[清穿]锦鲤小答应

作为康熙爷最后一个皇后。 钮钴禄福音有着堪称传奇的一生。 从初入宫的小答应,一步步走到后位。 世人都觉得她靠的是满腹心机和一生谋划。 唯有福音自己知道,她能成为皇后,全靠同行衬托。 提示:私设如山,架空同人,时间线多有改动。 /

官票

李明桥前往蓟原出任代县长。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当地四大局长开刀让他们让出霸占许久的位子。一场险象环生的博弈开始上演最终,李明桥非但没有扳倒四大局长,自己还在人代会换届中落选。就在山穷水尽之时,八年前的一桩命案逐渐浮出水面 /

凰诀

父亲是左相,母亲是长公主,温慕仪是世人口中高贵出尘的第一贵女,灵慧才高八岁能作《朝日赋》,有着世间女子穷其一生也求不得的尊荣。 然而,真相却是如此丑陋。九岁那年的上元节,她无意中听到父母谈话,知道原来她青梅竹马一心依恋着信任着的未婚夫四皇子姬骞竟一直对她心存算计和利用。于是,那个梅花盛开、华灯十里的夜晚,一颗真心就此跌碎。此后万般,面目全非。 姬骞登位后对世家的防范之心渐重,她成了他用来制/

你好,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

程序员陶知越穿成了一篇狗血总裁文里的炮灰,他是书中导致主角攻霍燃残疾又心碎的初恋,最后被主角夫夫报复致死,格外凄惨。 陶知越毫不犹豫,当场跑路。 作为一个死宅,他坚定地蹲在家中与电脑为伴,沉迷于精彩沙雕的网络世界,好不快乐。 开玩笑,剧情就算想让他和姓霍的相遇,也没有机会好吗? 某天刷论坛时,他看到这样一个妄想型钓鱼帖: 【标题】被四个同性一起追求,但我是直男,应该怎么委婉又礼貌地拒绝?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