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龙蟠虎踞,东南形胜——东南(上)(1/3)

一南北对峙与东南根本 &gt&lt首&gt&lt发&gt.。

这一局面的形成实有其地理上的基础。

历史上的南北对峙多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之间的对峙。

除孙吴与曹魏(西晋)之间短暂的对峙外,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其它南北对峙如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南宋与金、南宋与蒙古(元)对峙时,北方政权都是少数民族所建。

政治军事上的对峙是以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

中国的疆域南北跨度很大,南北方气候、环境及人的习xing差异较大,遂使南北双方军事特长上也有很大差异。

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shè猎为业,男子皆jing于骑shè,平时游牧、驰猎,战时出征,可谓兵民合一;在战略战术上,以远程奔袭、骑兵野战见长;注重发挥个人的积极xing,人自为战;生长北方,xing习温凉,不耐暑热,故其对南方的作战主要是在秋冬时节。

秋冬时节,秋高马肥,大地坚净,利于骑兵驱驰。

南方汉人以农耕为业,其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对水利的利用是其社会的主要特点。

其治军、用兵亦与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上的特点相适应。

治军以组织、秩序和纪律见长。

历史上的南方比较著名的军队如北府兵、岳家军、戚家军、湘军都是以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见长。

在战略战术上,注重谋略,讲究部伍阵法,善于利用城市作为据点防守,利用平原地区的江河水道来进行运输。

建立水师。

南方对北方的主动用兵主要是在chun夏时节。

chun夏时节,正值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季,江河水涨,便于利用江河水道进行人力物力的运输、投送。

南北双方可谓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鉴于中原地区的气候和地形上的特点,南北双方在天时和地利上都可谓利弊半参。

利于南方者不利于北方,利于北方者不利于南方。

双方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对方的短处。

在南北对抗比较稳定的时期,双方往往达成一种均势。

双方之间的对抗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某条中间线上稳定下来。

任何一方只要越过这条中间线便会面临大的困难,也会遭遇大的抵抗。

这条中间线,在东部地区通常是淮河——尽管南方势力偶尔能远达黄河,北方势力有时也能饮马长江,但双方大致在淮河一线稳定下来;在西部地区,则通常是以秦岭为界。

黄淮平原是南北交兵的主战场。

这一带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既有旷阔的原野,又有纵横的江河水道。

秋冬时节,大地坚净,旷阔的原野宜于北方铁骑驱驰,利于北方发挥其骑兵野战的特长;chun夏时节,江河水涨,利于南方发挥其水战和守城战的特长。

因此,无论从时机还是从地利上,双方都是利弊半参,因而易于陷入一种拉锯式的角逐之中。

集南方之所长者无如东南。

东南地处亚热带,雨水较多,河道纵横。

长江、淮河呈东西向流过,横亘在南北之间,再加上它们的支流,遂形成一个密集的江河水网,足以缓冲北方铁骑的冲击力。

从阻挡北方铁骑的冲力上来说,长江确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南方可以利用这些江河水道,构筑军事据点,扼守一些主要的通道,发挥自己水战和守城战的特长。

在整个南方地区,没有哪个地区能象东南这样有这么多的江河水道可以利用。

另外,南方雨季湿热,北方人、畜皆不适应。

这样,北方势力若越过淮河继续向南深入,便会面临气候和环境上的巨大困难,而发现自己陷入了弃其所长、就其所短的不利境地。

东南地区的经济条件也比较好。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就是一个富裕的经济区,人烟稠密。

西汉时,吴王刘濞便以“铸山煮海,国用富饶”,凭雄厚的经济实力招致天下亡命之徒;司马迁描述当时经济形势,称“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注:《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江南的开发本来相对晚于北方,但北方的历次动荡都会导致大量的流民南迁,流民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往南方,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江南经济的发展。

东汉后期的动荡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流民南迁高峰,“永嘉之乱”后,中原大族和百姓再次大量南迁。

北方流民陆续南迁,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到南朝刘宋时,在《禹贡》中被称为“厥田下下”的扬州已呈现出相当繁华的景象。

南朝沈约曾叙述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感叹:“江南之为国盛矣!”他称赞会稽一带“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关中的)雩、杜之间,不能比也。

”称赞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注:《宋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十四“史臣曰”]刘宋大明年间,扬州人口密度是其它大州的数倍,仅会稽一郡的人口即能与当时的荆、江等大州相埒。

隋唐时期,东南财赋为关中所倚重,扬州之富庶,常甲天下,当时号为“扬一益二”。

隋开大运河、唐治漕运,都有转输东南财赋以供给关中的意图。

元、明、清三代建都běijing,经济上亦仰仗东南,重新开凿的大运河,转输东南财赋以供给京师。

东南江河水道众多,交通运输方便,匮乏之物,也易于得到补充,再加上海运,其交通贸易的范围就更广泛了。

这些条件为东南的政治、军事地位提供了经济基础。

古代东南地区民风劲勇好武,这也是立足东南的政权可以凭恃的条件。

《汉书》地理志载东南风俗云“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

”[注:《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chun秋时的吴越能与齐晋等中原大国争霸、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而令秦人丧胆,都得益于东南地区劲勇好武的民风。

《隋书》地理志述东南民风,谓淮南一带“人xing并躁劲,风气果决,包藏祸害,视死如归,战而贵诈,此则其旧风也。

自平陈之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纪婚姻,率渐于礼。

”京口一带“其人本并习战,号为天下jing兵。

俗以五月五ri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

”浙东及江西一带亦颇与之同。

[注:《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下]特别是淮南一带,为历代流民流徙往来之地,流民多结族而行,习于战乱,颠沛流离中,组成武装以自保,这是一支可以利用的潜在的武装力量。

东晋时谢玄、刘裕曾率以屡破北方强敌的北府兵即是这种力量的显示。

建立于东南的政权,大多能统一江南半壁江山,而与北方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这跟东南政权的社会基础也有很大关系。

东南政权多为乔迁政权,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正朔所在和中原先进文化的保全者。

中原政权乔迁东南之后,中原先进的社会政治文化遂构成其统治的重要基础。

在北方少数民族占领北方地区之后,东南政权大多能整合南方社会,统一江南半壁江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不过,这里面还存在一个乔迁势力与当地势力结合的问题。

孙吴立国江东,乃是淮泗集团与江东大族合流的产物;晋室南迁,也是中原王、谢、庾、桓等大族与当地顾、贺等望族相结合,才在江东立稳足跟。

自晋室南迁,中原士族和百姓纷纷避难江东,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入江东,东晋南朝保据江南,抗衡北方数百年,乔迁士族是一个重要的稳定xing因素。

随着女真和蒙古先后入主中原,赵宋王朝再度南迁,东南再次成为中原社会政治文化的荟萃之地。

流风所披,影响深远。

明清及近代,东南人物之盛,令人瞩目。

乔迁政权带有上述的那些优势,但乔迁政权本身又是为强敌所逼、被迫迁徙的产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进取的特xing。

历史上,立足东南的政权多以北伐、收复中原为口号,但真正北伐成功的却极少。

立足东南的政权大多能统一江南半壁江山,与北方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很少能统一天下(仅明朝朱元璋为一例外),便跟乔迁政权的这种特xing有关。

二江淮防御体系 整个东南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建立于东南的政权多以建康(今南京)为政治重心。

建康作为江南都会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建康据险临江,交通便利,西通巴蜀、荆襄,东接三吴,北面两淮。

巴蜀、荆襄足以屏护上游;三吴富裕,足以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两淮地区为攻守进退之所,以攻以守,皆当以建康为根本。

建康本身“前据大江,南临重岭,凭高据深,形势独胜。

”古代南京城周围山丘很多,如钟山、覆舟山、幕府山。

孙吴最初建都于此,诸葛亮称“金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江南二]晋室南迁,亦建都于此,其后,宋、齐、梁、陈频繁嬗代,但都不改旧辙;梁代经历“侯景之乱”后,改都江陵,但很快亡于西魏。

五代十国中的南唐也建都于此;明统一全国后,也定都于此,后虽迁都běijing,但金陵一直是作为陪都。

在近代,南京还作过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的都城。

南方赖以对抗北方,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

南方一些军事重镇的形成,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见图2-3-l) 长江纵贯东西,延绵数千里,再加上其支流,将一片辽阔的地域联系起来。

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东连吴越,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南方地区的形势得以完整。

另外,长江本身即发挥着阻挡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

魏文帝曹丕南征孙吴,兵至广陵,面对长江,不得不感叹:“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

”[注:《资治通鉴》卷七十魏纪二]次年,魏主再次大举伐吴,见江水波涛汹涌,又感叹道:“嗟呼!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注:《资治通鉴》卷七十魏纪二]两次亲征,都只得引兵退还。

苻坚伐晋,以为自己拥兵百万,“投鞭于江.足以断流”,但终不能越长江而灭晋。

淮河与长江相表里,发挥着双重的屏障作用。

顾祖禹总结道:“自南北分疆,往往以长淮为大江之蔽。

”又曰:“江南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者莫如守淮。

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矣。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江南一]如果说长江的防御是纯被动的,那么,淮河则兼有防守和主动进攻两层意义。

南方对抗北方,以守而言,则守淮河可藉淮南的广大地区作为纵深;以攻而言,则出淮北可以进取中原。

淮河支流多源于淮北,特别是泗水,稍经开凿,即能连通黄河,从而使南方的力量能远投到黄河流域;而单守长江,则一处被突破,便已入其心腹。

历代保据江南者,对于淮河与长江的这种唇齿关系多有论及,守江必先守淮的议论亦随处可见。

如南宋吕祉言“江淮之险,天地所以限南北也。

自昔立国于南,则守江以为家户,备淮以为藩篱。

”[注:吕祉《东南防守利便》之江淮表里论] 长江之守重在上下相维,淮河之守重在内外呼应。

南宋吕祉给宋廷上《东南防守利便》,特著“建康根本论”、“江流上下论”、“江淮表里论”三论,建议:立都建康以为兴王之基;屯兵江陵、襄阳、武昌、九江以固上下游之势;守江以治内,备淮以治外,表淮而里江,如此则中原可复。

山东和荆襄犹如东南的两翼,屏护着整个江淮防御体系。

山东足以屏护淮泗上游,荆襄足以屏护江汉上游。

前人曾言“yu固东南者,必争江汉;yu窥中原者,必得淮泗。

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

”[注:《读史方舆纪要》江南方舆纪要序]北据山东以固淮泗上游,西保荆襄以固长江上游,是为保据东南者的最好态势。

.。

(一)长江防线 南方在长江沿线置列有一系列军事重镇,扼守长江的几处要点。

古代长江下游易渡之处有二,一是采石渡,一是瓜洲渡,分处建康的上下游。

江北之敌yu渡江攻建康者多出此两处。

建康方面也加强对这两处渡口的防守,在这两处渡口的南岸,置兵戍守,立为重镇,这就是京口(今镇江)和采石。

\与此二地隔江相对的,东面是广陵(今扬州),西面是历阳(今和县),北方铁骑南下,往往东抵广陵,西抵历阳,故亦立重镇以守之。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市。

最早孙权曾立都于此,号为京城,迁都建邺后,立为京口镇。

自此以后,立国于东南者,均以京口为重镇。

东晋时,郗鉴经营京口以挫苏峻之乱,遂建为雄镇,号称北府,与西府历阳、南州姑孰一起拱卫京师建康。

桓温专擅朝政,视京口为眼中钉,曾谓“京口酒可饮,兵可用。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晋纪二十四]其帐下谋士郗超会其意,暗示其父郗愔将京口让给了桓温。

谢玄在淝水挫败前秦苻坚大军,依靠的主要是京口的北府兵。

桓玄自荆州东下,朝廷本yu倚北府兵以拒桓全,但北府将刘牢之举兵降附桓玄,桓玄遂入建康。

桓玄代晋,刘裕、刘毅等据京口起兵反玄,因以灭玄。

刘裕代晋后,有鉴于京口的战略地位,曾遗诏“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注:《宋书》卷七十八刘延孙列传]终刘宋一朝,无论是在对北敌的战争中,还是在内部政治斗争中,京口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

梁末,陈霸先镇京口,王僧辨守建康,陈霸先袭杀王僧辨,亦据京口而发,并最终建陈代梁。

隋灭陈之战中,贺若弼自瓜洲率先渡过长江,攻占京口,与自采石渡江的韩擒虎合围建康。

唐初李子通攻沈法兴,亦自广陵渡江取京口。

南宋偏安东南,主战派大臣力主经营建康、京口以图中原,如陈亮曾上书孝宗皇帝说:“京口,连冈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力大略如虎之出穴。

”[注:《陈亮集》中华书局增订本,卷一] 采石即今之采石矶,隔江与横江渡相对,其地突向江心,有比较好的渡江码头,是古代长江易渡之处。

秦始皇巡视东南,即由此处渡江。

孙策略取江东,也由此处渡江;后遂建为重镇。

西晋灭吴之战中,吴丞相张悌率军至采石,渡江迎战晋军,兵败,晋上游诸军遂长驱直入,直抵建业。

晋永嘉元年(307年),陈敏据建业起兵,晋扬州刺史刘机由历阳渡江讨之。

东晋咸和三午(327年),苏峻据历阳起兵,率军自横江渡江取采石,东逼建康。

咸康元年(335年),后赵石虎率军南下,游骑至历阳,东晋急增戍采石、芜湖、慈湖以备之。

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起兵叛梁,自寿阳趋历阳,历阳太守庄铁以城降,并建议侯景说:“宜乘此际速趣建康,可兵不血刃而成大功;若使朝廷徐得为备,内外小安,遣羸兵千人,直据采石,大王虽有jing甲百万,不能济矣。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侯景遂自横江渡采石,袭据姑孰,东下建康;先是,临川太守陈昕启凑梁主:“采石急须重镇,王质水军轻弱,恐不能济。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隋灭陈,韩擒虎兵出庐州,由横江济采石,陷姑孰,从右翼包围建康;此前,陈将樊毅提醒陈主说:“水口、采石,俱是要地,各须锐兵五千、金翅二百,缘江上下,以为防备。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曹彬率军伐南唐,在采石大败南唐守军,占领采石,然后在采石架设浮桥,接应江北的宋军,宋军遂长驱直入,如履平地。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也试图从采石渡江,被虞允文击败。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袭取和州,准备进击江南,大军渡横江,夺占采石,遂据集庆(今南京),开创大明基业。

京口与采石虽同扼长江渡口,但在唐以前,采石的重要xing有过于京口。

采石附近,江面较窄,京口一带,江面较宽,且京口以北,河湖密布,北骑驱驰不易;采石以北,隔淮西而直面中原,敌骑驱驰,容易抵达。

北骑南来,趋采石较趋京口为易。

故前人有言:“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渡者十之九,从京口渡者十之一。

”[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江南一]另外,采石除去扼长江渡口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领主沉迷搞基建[穿书]

夏佐伊因系统穿越到一本以中古西幻不现实向为背景的小说中,成了一个漂亮精致的小领主。 性别男,爱好男,文里是炮灰。 在女主玛丽苏光环的照耀下,为了推动剧情发展不断脑残,最终被定罪并受绞刑痛苦而死。 穿过来后,夏佐伊摸着白嫩的脖子想,我死都不搞gay,我搞基建。 谈恋爱不如基建!请让我独自美丽!谢谢! 教皇/公爵/领袖:我们同意了吗? 这里,上层人士与下层人士阶级分明,等级制度森严。 这里,食/

非典型求生欲[快穿]

霁摘星在无数次转生中,按部就班地做气运之子的工具人。 突然有一天,他想活得久一点。 星际世界 有幸和三殿下达到99%的基因适配度,平步青云的第一步,就是让皇室将他塞入帝国学院借读,好镶金。 天骄们对其不学无术十分鄙夷,直到有日他们发现,这个借读生论文比他们多写十页纸,课题习惯用三种方法解答,随堂测永远最高分。 于是等三殿下宣布心爱之人另有所属,众天骄振奋:真的?那我可以追求霁首席了吗? 修/

位面掮客/国家帮我做任务

赵奈安被位面中间商系统绑定,系统规定定期要接一个任务。 任务一:到原始世界拿到卷须部落的祭祀圣石 任务结束,狼狈回来的赵奈安嘤嘤嘤哭倒在亲哥的怀里,死都不想再接什么任务。 系统什么的谁爱要给谁,然而已绑定无法解绑。 赵奈安:嘤嘤嘤嘤嘤嘤 赵奈今:安安别怕,咱们可以向国家求助啊。 1.本故事和现实生活完全没有关联,纯属虚构。 2.佛系写文,娱乐为主。 一句话简介:国家帮我做任务,努力活下去 /

反派疯狂迷恋我[无限]

一睁眼,姜意眠失去所有记忆,身处恐怖游戏。 完成副本,我将为您实现所有愿望。 系统附在耳边,如是说着。 带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生硬的温柔,如邪恶之物对人类拙劣的模仿。 * 【听见死神的声音】 连环杀人案凶手的日记: 她好可爱。 今天触摸到她了。 今天和她单独相处,还亲了她。 好喜欢她,好想永远拥有她。 【诸神之子】 神的诅咒:以生命为代价,所有具有智慧的生物都将无法抗拒地贪慕神的光辉。 /

恶毒男配不争了[重生]

生前,晏暠一直不明白,明明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为何父母总是偏爱弟弟,把所有好的都给他,无论自己做什么都得不到关注。 越是如此,晏暠便越是难受,越是不平,于是处处都和弟弟争。只要是弟弟想要做的事情,他也去做,并且做的更好。 但明明他才是做的更好的那个人,却始终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望着他的眼神都是嫌弃的,说他善妒,自私,喜欢抢别人东西。 一直到死,晏暠才明白,他抢的是主角/

逢青

赵逢青跟江琎的那一晚,有悲也有喜。 悲的是,她的纯贞没了。 喜的是,她也可以讲一个谁年轻时没爱过个把人渣的故事。 这是一个小太妹和尖子生的故事。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