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章 社会篇:古人工作,什么行业最赚钱(1/3)

49古代的“钱”长什么样子 钱,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人为其奋斗终身。

古人也是如此,司马迁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至理名言。

古代的钱是什么样的呢? 人类最早没有货币,都是以物换物。

交换的过程中,有些物品受大家普遍欢迎,而且价值比较好估计,就慢慢演化成了早期的货币。

人类文明最早的货币多是贝壳。

因为贝壳可以做装饰品,受到大家普遍欢迎。

贝壳小巧坚硬,便于携带和保存,也适合做货币。

另外,对于地处内陆的早期中国文明来说,贝壳不易获得,具有稀有性,不易贬值。

汉字里跟钱有关系的字大多是“贝字边”,原因就在于早期货币为贝壳。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贝壳慢慢失去了货币的功能,人们开始铸造金属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种类庞杂,一国一个样,有刀币、布币、鬼脸钱等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货币的形制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从秦朝用到了民国初年,以至于古人亲切地将钱代称为“孔方兄”。

从秦朝到清末,中国主要有三种货币形态——铜钱、纸币、银子。

古代铜钱的形制是圆形方孔,但不同朝代的铜钱名称却不同。

秦朝叫半两钱,汉代叫五铢钱。

五铢钱从汉武帝用到唐高祖时期,共铸造了7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历史最久的货币。

唐高祖开始,改铸“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背面有一个指甲印大小的月牙纹,关于此月牙纹的来历,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最传奇的说法是:后宫一位嫔妃拿开元通宝蜡样观看,不小心在上面留下了指甲痕,工匠们也不敢擅自去除印痕,所以铸出来的开元通宝上都有月牙纹。

货币史家彭信威则认为:开元通宝上的月牙纹可能是受了波斯等国钱币上星月纹的影响。

唐朝的确是一个受胡人文化影响较大的朝代。

从开元通宝开始,后世铜钱都称作“某某通宝”或“某某元宝”,沿袭了1300多年。

历史上最后一种帝制时代的铜钱是袁世凯称帝时北洋造币厂铸造的“洪宪通宝”。

民国时,福建还发行过一种“福建通宝”,为了有别于帝制时代的铜钱,福建通宝采用圆形圆孔形制。

古代铜矿开采能力不如今天,而市场对铜钱的需求量又很大,经常出现铜不够用的情况,这就导致了“铜荒”和“钱荒”。

“钱荒”严重的时候,政府就会不得不铸造铁钱来补充。

铁钱是中国货币史的奇葩,断断续续存在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尤其在宋朝曾大量出现。

古代也有纸币,例如宋朝时的交子、元明两朝时的宝钞等。

但是纸币在古代没有相应的发行储备金,缺乏信用担保,所以用不了多久就形同废纸。

清朝政府吸取了元明两朝的教训,对纸币发行非常谨慎,在前期基本没发行纸币;后期,由于围剿太平军和自然灾害导致的财政窘迫,无奈在咸丰年间发行过“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两种纸币。

但它们也没逃离迅速贬值的命运,不到十年就停用了。

在宋朝之前,银子基本不在市面上使用。

宋朝用银子也少,银子成为市面普遍流通货币得是明朝之后的事了。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明朝之前我国白银的开采量十分有限,想用白银也没有那么多。

明朝时,新航路开通,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使白银有条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学者估算,明末100年间,海外流入的白银约有14000吨,是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

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货币用于支付,而白银的购买力远高于铜钱,更适合做大宗交易。

最后,国家政策的导向发生了改变。

明初时也曾禁用白银而用纸币,但是纸币贬值太快,国家不得不解除白银禁令。

张居正主政时实行“一条鞭法”,更是鼓励用白银支付。

上述原因导致白银从明朝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并形成了“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延续至晚清。

明清两朝,是中国货币史上的“白银时代”。

黄金在古代一般不作为流通货币,只作为储藏和支付的货币使用。

贵族经常用黄金支付,比如皇家赏赐或进贡。

使用黄金最土豪的时代当属西汉,史书中关于西汉大手笔用金的记载数不胜数。

比如汉武帝一次性就赏给卫青20万斤,合今天大约50吨。

而西汉以后,就不见那么多的黄金赏赐了。

这是为何呢?一种说法是汉朝的黄金大部分随着皇帝和贵族陪葬埋在地下了。

还有种说法是汉朝赏赐的“金”并不都是黄金,有一大部分是铜。

到了近代,我国流行四种硬通货。

除了黄金和白银(银元)外,还加入了美元和鸦片。

这四样硬通货的颜色不同,也被称为“黄白绿黑”四大硬通货,成为最后的四种“钱”。

50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影视剧里经常有古人花银子的场景,那么一两银子值今天多少钱呢?我们来具体算算。

古代的度量衡与今天不一样,明清时的一两大约合37克。

今天纯银的价格每克约3.5元,仅从银子价格考虑,一两银子大约值今天的130元。

然而,这种单纯用银价来衡量的方式是不能反映古代银子的价值的。

白银的开采难度古今差距很大,市场投放量和稀有程度也不一样。

我们应该衡量的是古代银子在当时作为货币的购买力,而不是单纯的白银价格。

衡量购买力,可以找一些古今都有的商品作为衡量中介。

先看看宋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

宋朝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铜钱,一贯铜钱等于一两银子。

一枚铜钱为一文,一千文为一贯。

因为古人用绳子贯穿一千枚铜钱的中孔后拴在一起,所以叫一贯钱。

因此古人用成语“腰缠万贯”形容富有。

然而宋朝的一贯钱经常“缺斤短两”,因为一千文太多了,使用时很少有人当面清点。

这就使贪婪者有空子可钻,事先偷偷在一贯钱里拿出来一些,以少充多。

后来,大家为了避免吃亏,也都跟着这么干。

时间长了,就慢慢形成了定制,一贯只剩下七八百文,这就是宋朝的“省陌制”。

省陌制的问题学界也在争论,没有定论,咱们姑且还是按照一贯一千文来计算。

宋仁宗时期,米价是六七百文一石。

今天我们吃的普通散装大米,超市的价格是三四块钱一斤。

宋代的一石约合今天的118.4市斤,一石米在今天值450元左右。

也就是说,宋朝的“六七百文”相当于今天的“450元”,算下来一文钱差不多是0.7元,一两银子差不多合700元。

我们再找几个衡量中介来检验一下。

《东京梦华录》是一部记录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社会生活的文献,书里说东京汴梁的夜市卖一种叫“炒肺”的小吃,一份不过二十文。

这个炒肺,应该类似于今天的羊杂汤或卤煮之类的小吃。

今天北京街头大排档的这种小吃价格,应该在15元左右。

算下来,一两银子合750元左右。

这个结果,跟刚才用米价衡量的结果差不多。

宋朝笔记小说《青琐高议》记载:庆历年间,“都下(都城)马吉以杀鸡为业,每杀一鸡,得佣钱十文,日有数百钱”。

由此可知当时市场上杀一只鸡需要十文钱,今天市场上帮人杀鸡大约是8元钱,这样算下来一两银子合今天800元。

综合以上的计算,宋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合今天的七八百元。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明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

明朝万历年间,米价维持在半两银子一石。

明朝一石等于十斗,考古工作者曾测量出明朝成化年间的铜斗容量为9635毫升,1000毫升米的重量为1.5市斤左右,算下来一石米约为145斤。

今天145斤大米500多元,可知明朝一两银子买两石米,相当于今天的1000元多一点。

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小说《金瓶梅》记载,西门庆聘请温秀才做秘书,每月工资是三两银子。

如果按照前面说的“一两银子合今天1000元略多”来计算,三两银子就是3000多元钱。

秀才在古代的考取难度,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生。

西门庆所生活的地方是个县城,今天在县城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月薪也就是三四千元。

可见,这个计算结果比较靠谱。

最后我们算算清朝时银子的购买力。

清朝乾隆年间,湖广、江西地区一石米的价格在一两半与二两银子之间。

清朝的一石和明朝大致相当,大约合今天145斤。

按照今天的米价作为衡量中介计算,清朝的一两银子大约合今天350元。

历史学者戴逸在《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中指出:乾隆时期的中等农户,年收入约三十二两银子。

我们再来看看今天一户农民家庭的年均收入有多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

如果按照一家两个大人计算,2017年一户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在27000元左右。

如果清朝的三十二两银子与今天的27000元相当,那清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合今天的850元。

这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差距:用米价衡量,清朝一两银子合今天350元,用农民平均家庭收入来衡量则是850元。

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清朝中期人口爆炸,农村人口剧增,而生产力水平又没有质的飞越,人多地少导致米价上涨,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

所以,乾隆时期农民的财富远不如今天,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计算。

历史学者张宏杰认为:清朝的乾隆盛世,是一个民众“饥饿的盛世”,人均粮食占有量是秦始皇以来的历代最低水平。

康熙年间,米价才0.7两一石,到乾隆年间至少涨了一倍,相当于民众的财富缩水了一半,银子购买力就下降了一半。

显然,上面两种计算方式,以米价计算出的“一两银子合今天350元”比较贴近乾隆朝的真实情况。

也就是说,清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随着时代的不同变化较大,在康熙时值700元,到乾隆时就仅值350元了。

以上就是通过购买力换算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多少钱,宋朝一两银子合700~800元,明朝一两银子合1000元,清朝一两银子合350~700元。

最后咱们得说明一下,用商品作为衡量中介来换算古代银子购买力,并不是十分科学严谨的做法。

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和今天差距很大,古今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也大不相同,收入水平和贫富差距状况更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以米价作为中介,只能衡量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的购买力,因为古代的米价波动很大,可能会受粮食丰收或歉收的影响,还可能受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影响。

所以,我们的计算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管窥古代的物价水平,更多则是满足一下我们的好奇心罢了。

51古人花银子如何找零 武侠小说里,有很多关于在饭馆吃饭的场景描写。

江湖侠客走江湖,吃完饭后经常甩下一锭银子后潇洒而去,找钱都不用!古人真的都这么阔绰吗? 前面讲过,银子在宋朝才开始在市面使用,明清时期才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也就是说,宋朝之前到饭馆吃饭,你付银锭都没人敢收,这就跟今天在饭馆付账用支票的感觉一样。

即使到了宋朝,饭馆使用银锭的概率也极低,因为银锭的“面值”太大了。

银锭俗称元宝,一般有十两和五十两两种铸造规格。

宋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合今天人民币七八百元,十两的银锭就是今天七八千元钱,五十两的银锭就接近四万元了!所以银锭主要用于储藏财富和大宗商品付款,很少在市面流通。

就像今人在饭馆吃一顿饭很难消费到七八千元,更不会不找零,除非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古人在市面上最常用的是碎银子,面值要比银锭小许多。

碎银子的重量不是标准化的,有大有小,比较随机。

所以古人使用的时候会随身带两样东西:一是剪子,二是戥(děng)子。

使用时,用剪子剪下适量的碎银子,用戥子称。

这种剪子和一般的剪子不太一样,剪刀口很短,剪柄却很长很粗,这样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更省力。

戥子则是一种精确度极高的小秤,据说是宋代时出现的。

戥子可以精确到厘,一厘大约是31.25毫克。

不仅可以用来称银子,还可以用来称金子或中药等贵重物品。

古人交易的时候,需要用多少银子,就用戥子称多少付款。

戥子是中国古代花银子时必用的计量工具。

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在《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资本主义》一书里曾描述古时购物的人“随身带有钢剪,根据所购货物的价格把银锭铰成大小不等的碎块。

每个碎块都需秤出重量:买卖双方都使用戥子”。

小说《红楼梦》里也有诸多用戥子的片段,比如第五十一回写道:“于是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一把戥子。

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哪是一两的星儿?’” 古人在交易时用剪子剪银子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验证白银的纯度,例如剪开看看里面有没有掺假,看断层是否夹铅等。

另外,古代经常花钱的人还会在腰上系一个铜铃形状的东西,里面装有蜡块,用于收集铰下来的银屑。

银屑积到一定数量,熔化蜡块就能回收成银子。

古人在省钱方面也是绞尽脑汁,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的大手笔。

你在穿越前一定要学会熟练使用剪子,否则穿回去不会花钱事小,如果剪掉手指那就赔大了。

52古代下顿馆子多少钱 上篇说古代下馆子吃饭花不上一锭银子,那吃一顿饭到底能花多少钱呢?接下来咱们就详细算算。

下馆子花多少钱,关键得看你下什么样的馆子。

宋代城市经济发达,民众富裕,下馆子吃饭比较常见,这方面留下的文献记载也较为丰富。

咱们先以宋代为例,看看古人下顿馆子的花费。

最便宜的是路边大排档的小吃。

《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街头小吃摊上的煎鱼、鸭子、炒鸡兔、粉羹之类的,每份不过十五文钱。

咱们前面算过,宋代一文钱合今天七八毛钱,十五文就是十二元钱。

这个价位不算贵,今天在北京买份卤煮也得二十多元钱。

陆游的《剑南诗稿》里记载“百文钱就能在农村点个菜喝个小酒”,这样算下来,在宋朝的苍蝇小馆吃顿饭也就是七八十块钱。

高档一点的,苏轼《东坡志林》里说“那时三两个士大夫小聚一下,通常花个五百文钱”,算下来合今天四百块钱左右。

大饭店就不同了,《都城纪胜》里记载,在南宋都城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到酒楼里吃顿上档次的饭,都要在五千文以上,合今天4000元。

在宋徽宗时期东京汴梁的酒楼,官场宴请一顿饭都要在万文以上,合今天1万元上下了!不过,还有比官场宴请更贵的,那就是富二代追女生。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郭靖请黄蓉吃顿饭,花了大约十九两银子。

南宋年间,一两银子能换两千多文钱。

十九两银子得折合今天三万多元钱,确实是大手笔!看来,无论在哪个朝代,撩妹子都是个费钱的事。

我们再看看其他朝代富裕阶层一顿饭得花多少钱。

《红楼梦》里,刘姥姥去荣国府,在大观园吃了一顿螃蟹宴。

这顿饭花了二十两银子,令刘姥姥不禁感叹“够我们庄户人家一年的开销了”。

《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应该是清朝康熙年间。

前面咱们算过,康熙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今天700元。

也就是说,荣国府一顿饭花了今天14000元左右。

注意,这还是家宴,这个钱数就等于只是食材的价格。

看来荣国府确实很有钱! 荣国府吃饭已经够贵了,但还有更贵的,那就是清朝官场上的公款宴请。

道光年间,陕西粮道张集馨经常接待各地官员,每次公款宴请的花费都在两千两银子以上。

并且他还留下了详细的公款吃喝记载:“每次皆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

”上席必须有燕窝烧烤,中席必须有鱼翅海参。

每席还要有活鱼、白鳝、鹿尾。

张道台的职位拿到今天来算,比市长大,比省长小,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官员。

这家伙一次公款吃喝就花掉两千两银子,以乾隆年间一两银子合今天350元计算,张道台这一次公款招待就花了人民币70万。

70万元吃了19桌饭,算下来一桌要三万多元。

嗯,可能是酒比较贵,一桌五瓶茅台,一万块没了! 53古人如何“存”钱 古人讲究“财不外露”,可那时候又没有银行能存钱,古人都把钱藏在哪里呢? 普通人家没有多少钱,就把少量的铜钱穿成串挂在房梁上,随用随取。

古代小偷也被称为梁上君子,为啥小偷爱上房梁呢?因为房梁上有钱! 古代还有类似存钱罐的小型储钱物件,叫作“扑满”。

扑满一般为陶制或瓷制,形状像一把没有嘴儿和把手的茶壶,也有动物造型的,跟今天的储钱罐很像。

扑满上方有一条短而窄的小孔,用于投币。

有的扑满腹部还有一个凸起的环,用于拴绳子以便悬挂在房梁上。

之所以叫扑满,意为“满则扑之”,即“装满了就敲碎取用”。

扑满在秦朝就已出现,在汉唐时流行。

今天的中国台湾地区依然将储钱罐称为扑满,歌曲《孤独北半球》里就唱道:“记得把想念存进扑满。

” 对于富裕家庭,家财万贯,扑满显然是装不下的。

于是,古人就发明了扑满的plus版——储钱坛子。

把钱财装进坛子,封好口,埋在自家院子或附近的隐秘处,等今后需要用大数目钱财时,再挖出坛子支取钱财。

扑满相当于“零存整取”,储钱坛子则相当于“定期存款”。

古人埋坛子的时候还会在上面做一番伪装,最搞笑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立块牌子,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

还有一种“多层掩埋法”——将装有大量钱财的坛子深埋,再将装有少量钱财的坛子埋在其上方浅层。

这样一来,盗贼即便挖掘,往往也只能发现浅层的银子。

民国时期的上海名医陈存仁家中分家析产,通过记载得知家里藏了20坛银子,但最初只挖出了8坛。

剩下的12坛哪儿去了?家人又扩大挖掘面积,将房前屋后挖了个底朝天,也没能挖到。

后来有经验的长辈提醒,在挖出8坛的地方继续往下深挖,最后果真又挖出了埋在深层的12坛银子。

看来古人挖储藏的银子,真的要掘地三尺啊! 对于土豪家庭,坛子也会不够用,所以又有了坛子的plus版——钱窖。

他们选择自家宅院里最安全的地方挖钱窖,窖口狭小隐蔽,内部空间与地窖类似,可存放上吨的钱财。

2010年在陕西华县就发现了一个宋代遗留的钱窖,出土了数吨铜钱。

钱窖里的钱财怎么还会被遗忘呢?其实历史上这种事并不少见,多是因为政治动荡或家族变故。

例如有的大户人家被抄家了,就掩埋了钱窖,想等他日再回来取,但再也没了机会。

又比如战乱突袭,举家被迫搬迁,来不及带走的钱财被遗落在钱窖里。

陕西发现的这个宋代钱窖,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当年金军南下,主人慌忙南逃,因而最终被历史的沧桑呼啸掩埋。

古时候也经常发生在老宅里挖出前人储藏钱财的事例,特别是在那些历史悠久的古城。

古代没有“挖出文物上交国家”的规定,在自家宅院里挖出来的财物都归个人所有。

宋代的洛阳就经常发生因为在宅院里挖出前代遗留的财物而暴富的事,以至于当时洛阳人买房子还要额外交一笔“掘屋钱”,给卖房人作为可能挖出钱财的经济补偿。

文献记载:“地内多宿藏,凡置第宅,未经掘者例出掘钱。

” 除了深埋,古人还有许多奇葩的藏钱地方,比如说墙壁的夹层里。

《汉书》记载,秦朝焚书坑儒时,孔子的后裔将古籍藏到孔子故居墙壁夹层中才得以保存。

后来有钱人就用这个办法来藏钱,一直沿用到晚清民国时期。

我还听说过一种清朝时晋商的奇葩存钱方式,就是将银子熔化后灌进地板,这样肯定丢不了。

近年,经常有老屋拆迁墙壁发现钱财的新闻。

2014年,广东雷州一农村祖屋被台风吹倒,清理断壁残垣时在墙壁夹层里意外发现了29枚清末明初时期的银元,价值数百万。

2016年,山东一座老屋拆迁,墙壁夹层发现大量铜钱,价值高达千万。

如果你的家中有老宅祖屋,不妨拆开墙壁看看,没准儿你就会一夜暴富! 54古人一年要交多少税 作为一国之国民,就要纳税,古今中外皆如此。

那古人一年要交多少税呢?我们将以汉朝为例来计算一下。

(友情提示:这篇文章涉及许多基础的数学四则运算,“数残”的朋友请慎重决定是否阅读。

) 历史教科书总说汉朝税赋低,其实低的只是田租一项。

汉朝老百姓需要交的赋税有很多种。

第一部分是“田租”,属于土地税,你有多少田产,就要交多少税。

田租一般交东西,例如谷物和刍稿,刍稿就是草料。

我们一般说的汉朝“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指的就是这部分的税率。

田租在全部赋税中只占小部分。

第二部分是“赋”,赋属于人头税,按你家的人口数量交。

不同的人,交的标准不一样。

3~14岁的少年儿童,交口钱,每人每年交二十三钱。

15岁就被看作成年人了,要交算赋,每人每年交“一算”,一算为一百二十钱。

算赋要交到56岁。

如果你家养奴婢了,每个奴婢每年交两算,这笔钱是需要主人交的。

养奴婢加倍交算赋的做法是为了抑制豪族大户蓄养奴婢,使自由民减少从而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也是为了抑制家族豪强势力。

如果是商人家庭,也要加倍,每人每年交两算。

这是重农抑商的表现,怕大家都去经商影响农业生产。

最悲惨的家庭是家里有大龄剩女的,汉惠帝时规定:女子从15岁到30岁还不出嫁的,加倍征赋,最高可达五算。

这么做是为了鼓励结婚,多生育人口。

剩女到了30岁就不用加倍交算赋了,因为国家也明白:过了30岁还没嫁出去的,这辈子可能都嫁不出去了! 第三部分是“更赋”,属于代替自己服役的“免役税”。

那时的成年男子每年都要给国家服役。

比如服“更卒”,就是一年给当地政府义务劳动一个月,挖个水渠,修个城墙。

服“正卒”就比较坑了,要去首都给朝廷当兵。

好在这种正卒一生只服一次,一次一年。

最坑的要属服“戍卒”,每年都要去边境戍边三天。

你家离边境近还行,离得远就惨了,戍边三天,路上来回都得走几个月!所以汉朝政府就出了个法子:你不去戍边也可以,但得交钱,国家花钱雇人替你干,一年一次三百钱。

汉朝老百姓还要交“献费”,献费献给谁呢?当然是皇帝!皇帝天天操劳国家社稷,时时惦记天下苍生,“孝敬皇帝”难道不是应该的吗?这就是皇权专制社会下的狗屁逻辑!汉朝的献费是每人每年六十三钱。

除了以上按照田产和人口数交的税外,还有以家庭为单位交的“户赋”,以家庭为单位,每户每年交二百钱。

另外,还有特殊商品消费税。

汉朝时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因此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盐是国家专卖,价格很贵,买盐就是变相向国家交税。

一个五口之家生活在汉朝,假设家中有两儿一女,一年交的赋税加起来大约在两千钱,另外还要上交粮食产量的7%。

当然,这个交税总额是在你家没有剩女的前提下。

如果你有一个成年还嫁不出去的女儿,交的税更多! 那汉朝的一个家庭收入是多少呢?根据凤凰山1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来看,一户家庭最多能有50亩地,汉朝一亩地的粮食产量大约是两石,所以一户家庭一年大约有一百石的收入。

这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了,要知道,当时一个县令的收入也就是一年四五百石。

再按照粮价换算,收成比较好的年头,一石粮食大约是五十钱。

一百石就是五千钱,再交给国家两千钱,税收达到了40%左右。

你可能觉得这个税率太高了。

但秦朝时征收的是“泰半之赋”,意思是税收达到个人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与秦朝相比,汉朝的赋税真的算得上“轻徭薄赋”了! 55古代哪个行业最赚钱 俗话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古代也是行业众多,唐朝时就有三十六行的说法,后又延伸出七十二行和三百六十行的说法。

这些都只是行业种类的约数,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这么多行业里,哪一行的生意是最赚钱的呢? 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清朝的广州十三行。

的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授权广州十三行做对外贸易,其经营的是垄断性业务,所以利润非常高。

十三行的行商们,个个都富可敌国。

总行商伍秉鉴,在道光十四年时的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折合白银2000万两左右。

要知道,当时清朝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左右。

《华尔街日报》对伍秉鉴的评价是“拥有世界上最大商业资产的天下第一大富翁”。

可见,伍秉鉴就是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

垄断性的对外贸易只存在于特殊时期,是特殊体制造就的产物,不具有普遍性。

而在古代常见的行当里,最赚钱的应是贩盐。

盐是维持人生命的必需品。

在没有冰箱的古代,盐可以腌制食物使其减缓腐败变质。

盐在古代的战略地位,类似于今天的石油。

而且盐不是每个地区都出产,因而具有稀缺性。

可一旦发现某一地区产盐,其开采成本又很低,所以,古代的产盐地就像今天的中东产油国,闭着眼睛都赚钱。

但这么赚钱的行业,古代政府是不会放过的。

我国很早就对盐实行官营了。

春秋时,齐国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是因为实行了管仲的“官山海”政策,国家专营盐业,“便鱼盐之利”。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也有相似的政策。

汉朝初年,盐业开放民营,很多贩盐的商人成为巨富豪强,富比王侯,让中央政府极其担忧。

汉武帝时,常年对外战争,国家财政吃紧,又开始实行盐业专卖,即“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民营。

汉朝政府获得巨大利润,这才缓解了连年战争导致的财政危机,另外,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以后的历代政府,都对盐业严格管制。

在很多朝代,贩卖私盐是和谋反一样的重罪。

但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亡命之徒冒着杀头的风险贩卖私盐,因为利润实在太高了。

私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AI替身中了沙雕病毒

夏歌一朝穿越,穿成了星际时代某最大佬的AI仿生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的一切数据,都是照着大佬那求而不得的白月光设定的,从外貌到身材,从声线到性格,和那个人一样温文尔雅,和煦如风。 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AI替身机器人。 然而,就在夏歌穿越过去的当天,这个替身AI的数值程序就彻底崩坏了。 陆行深看着一边大喊老子活了!一边满屋子疯跑蹦跳鬼叫不止的疯批,觉得自己的完美替身机器人一定是中病毒了,才会程序/

重生1999:开局被清冷校花揍

又名:被学姐赖上的日子 校花:王易,脚酸,捏 校花:王易,怕黑,牵 校花:王易,你是我的人了,你跑不掉的! 王易一觉醒来,重生回到20年前高考现场。 面对天书一般的试卷,直接懵逼。 考试不顺利就算了,回头还被校花骑在身上一顿胖揍。 我不要脸的吗? 算了,脸给你了,身子也给你了! 校花:王易,我帮你背了黑锅,锅太沉了,你背着我走吧! 高端的猎人,经常以猎物的身份出现在眼前。王易发现,自己七岁/

哥谭梦游记[综英美]

久作,代号Q,13岁,异能是[脑髓地狱],是即使在异能当中也最被忌讳的精神操控的异能,被称为【活灾难】,因此终日被关在港口mafia的地牢不见天日。 [嗡嗡嗡] 在睡梦中听见了十二点的钟声响起,再一睁开眼,他发现自己坐在一辆黑漆漆的车里,而身旁的开车的人,是一只大蝙蝠? 啊咧,是梦吗?但是,这里好像很有趣的样子~ 怀抱着人偶的少年露出一个崩坏的笑容,眼中的星星闪烁,[既然是在梦里,那就让我/

光明!

【屋内的光照强度低于3,目前处于黑暗状态,8分45秒之后出现1级怪异。】 许乐下意识缩了缩脚。 【你正在恐惧,恐惧是所有怪异的食粮,会吸引他们。】 许乐:? 缩个脚都不允许了? 在略微慌乱的情绪中,许乐快速生起了火堆。 光明涌现。 【屋内的光照强度为4,目前处于明亮状态,安全。】 许乐刚刚松了一口气,才发现这一切只是开始。 扭曲的火焰形成了新的文字! 【房屋内有一具尸体,死亡时间已超过4小/

反派沉迷我的毛茸茸

周羽棠穿成了一只满身杂毛灰了吧唧的鸟。 他的生命值只剩七天,必须尽快找到主人结契。 周羽棠:还用说么,当然是找主角啊! 主角:乌鸦?滚粗。 宗门仙长:此物不详,拿走拿走。 路人们:这小东西灵力低微,实在没什么用。 周羽棠:很好! 他找到角落里独自站立的少年,飞过去,用他焦炭的小脑袋瓜亲昵的蹭了蹭少年的脸。 确认过眼神,是一起干大事的人! * 师门考核,蛮荒巨妖吓哭了。 外出任务,九尾灵狐吓/

我要与超人约架

我在dc宇宙重生了,有个外挂,挨打就能升级,虽然技能点只能加防御。 大超被约架,似乎没赢过,每次都灰头土脸;蝙蝠侠与人约架,似乎没输过或许可以和大超约一架,把防御加到谁也打不死的钢铁之躯?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