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章 情感篇:古人谈恋爱,不在七夕节(1/3)

41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哪一天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重新融入多元世界,很多西方节日又回到了中国,并受到广大年轻人的追捧,最具代表性的是圣诞节和情人节。

但一些传统文化的卫道士却在极力鼓吹中国人应该过中国的传统情人节“七夕”。

王老师听了哭笑不得,因为七夕压根儿就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至少在汉代,七夕节就已经出现了,至今至少有两千年了。

那古人是怎么过七夕节的呢?现存文献中,最早关于七夕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录了汉朝怎么过七夕:“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意思是说:汉朝的宫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里比赛穿针引线,民间也纷纷效仿。

因此,最初的七夕跟男女欢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女子们比拼、学习女红技能的日子。

这种风俗叫作“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

它的起源跟织女的传说有关。

民间传说中,织女最初是织布的,所以三国时就有女子拜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的乞巧风俗。

而传说中的织女又是和牛郎相伴的,于是人们便认为七夕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相会。

但这个传说仅限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与民间的男欢女爱并无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也许增加了新的内容,但始终不变的是女性乞巧,而且也从来不是女子和男子约会的节日。

另外,古代的七夕节,仅限于未婚女性过节,未婚女子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们聚会,互相切磋女红技巧,聚餐玩耍。

所以,七夕并不是古代的情人节,而更像古代的“妇女节”或者说是“女光棍节”。

其实大家想想也能明白,在三纲五常等儒家观念影响下的古代社会,女子出门并不是那么随意,特别是未婚女性。

所以不大可能在七夕这一天和情人约会。

那中国古代真的就那么死板,没有类似情人节的节日吗?也不是,要说类似的情人节,还是有的,那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在中国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至少在东汉末年就有了,也存在大约两千年了。

那时的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大城市都会张灯结彩,歌舞升平。

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百姓,晚上都会出来观灯赏月。

宋朝以前,城市有严格的宵禁制度,晚上跑到街上会被官府巡夜的惩处,唯独上元节例外。

唐朝时上元节的晚上开禁三天,大家晚上随便出来玩,赏灯逛街,不回家都行。

到了宋代,虽然没宵禁了,但女性在晚上仍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不过上元节这一天仍旧是特例,成为女性少有的能随便出去溜达的日子。

姑娘们上街,小伙子们出动,年轻的朋友们在一起,干什么都快乐。

后面的故事不用我讲,大家也能猜到。

宋代诗人辛弃疾就写过一首描写上元节夜晚场景的诗词《生查子·元夕》,诗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脍炙人口,讲的就是上元节晚上幽会的内容。

所以,上元节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在历史剧《大明宫词》里,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的夜晚遇上了她心仪的男子“昆仑奴”,这恰恰凸显了上元节的情人节色彩。

42古人如何解决“剩女”问题 古人寿命不长,所以结婚都早,很多人都听说过:古人十四五岁就结婚了。

果真如此吗?这一篇我们来考察一下古人的结婚年龄。

古人结婚的年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局势、道德观念、官方政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我们考察古人的结婚年龄,应该分时间段来看。

先秦时期,对男女的最晚结婚年龄有规定。

比如《礼记》就规定:“男三十、女二十而无夫家者,皆过时不嫁娶者,媒氏会而合之。

”意思是说:男子到了30岁、女子到了20岁的,如果还不结婚,政府就要用强制力帮你结婚,一般是派一个官方媒人给你强制介绍对象,必须去见。

因此,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居然还有强制相亲! 文献只记载了法律规定的最大结婚年龄,那现实中的一般结婚年龄是多少呢?先秦时期相关的文献记载太少了,我们只能通过对《左传》记载的几位鲁国国君结婚时的年龄,侧面看一下当时普通人的情况。

根据统计,他们的婚龄如下:鲁隐公30岁之前、鲁桓公大约18岁、鲁庄公37岁、鲁僖公25岁前、鲁文公23岁前、鲁宣公14或15岁、鲁成公25岁前。

可以看出,鲁国国君的结婚年龄大部分在18~30岁之间,大都符合30岁之前结婚的规定。

唯独鲁庄公例外,37岁结婚,不知道国君大龄未婚,是不是也应该由政府强制相亲? 战国末期的统一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力极大,加之秦朝暴政的影响,人口数量大幅下降。

汉朝初年,为了加快人口繁育,汉朝政府修改了男子30岁、女子20岁的最晚法定结婚年龄,将其大大降低,特别是将女子的最晚结婚年龄降低到了15岁。

与先秦政府强制相亲的办法不同,汉朝政府是用税收杠杆来鼓励结婚。

汉惠帝六年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汉朝的“算”是政府征税时的一个计数单位,1算为120钱。

也就是说,如果女子15岁了还不嫁人,要加倍征税,最高加征5倍,一直征到你30岁。

如果30岁还嫁不出去,政府就“弃疗”了。

那汉朝男女的一般结婚年龄是多少呢?根据学者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普遍的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

也就是说,今天的高中男生和初中女生,穿越回汉朝就是普遍的结婚群体。

唐朝政府也对最低结婚年龄作了规定,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赦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也就是说,唐朝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子15岁以上、女子13岁以上。

那当时一般人的结婚年龄又是怎样的呢?有学者对《唐代墓志汇编》中记载的344名上层女性的初婚年龄进行了统计,其中最小的11岁,最大的27岁,13岁以下和20岁以上的均为少数,14~19岁嫁者居多,其中又以14、15岁的更多。

拿到今天,女生初中毕业基本就都结婚了,而男子的结婚年龄要略高两三岁。

总体来看,唐朝的婚配年龄比汉朝略晚一两岁的样子。

宋朝的法定结婚年龄沿袭了唐朝的规定,但实际结婚年龄却比前朝高了不少。

有学者对宋朝墓志铭记载的60名女性进行了统计,平均结婚年龄为17.67岁,大部分在17~19岁之间结婚。

男子的结婚年龄就更大了,根据统计,士人阶层的平均结婚年龄在24.15岁,大部分在20~25岁之间结婚。

士人阶层结婚晚,可能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

如果是普通民众则要更早一些,男子20岁结婚应是普遍现象。

为何宋朝人结婚这么晚呢?一是宋代城市文明发达,不结婚也有事做,从这点来看,宋代还真是近代的前夜;二是宋代结婚费用高,彩礼和嫁妆都非常昂贵,这可能也是导致结婚晚的原因。

明清两朝,男女的结婚年龄和宋朝差不多。

明朝人黄佐在《泰泉乡礼》中记载:“凡男女婚嫁以时,男子未及十六,女子未及十四成婚者,谓之先时。

男子二十五以上,女子二十以上未成婚者,谓之过时。

”也就是说,明朝男子的结婚年龄大多在16~25岁,女子的结婚年龄大多在14~20岁。

有学者根据《明史》中的数据统计,明朝女子的结婚年龄在17岁左右,与黄佐的记载吻合。

清朝也延续了明朝的传统,17~20岁之间是大多数男女的结婚年龄范围。

有的人可能要质疑了:不对啊!我们看电视剧里清朝的皇帝和嫔妃结婚时大多是十三四岁啊,康熙13岁的时候就已经生孩子了!不错,清朝皇室的结婚年龄是小,但那继承的是满族人的传统,汉族人结婚没那么早。

综上所述,古人的结婚年龄呈现越往后就越晚的趋势。

拿今天的年龄作类比,汉朝人初中就结婚了,唐朝人高中结婚,而在宋、明、清三朝,想结婚就得高中毕业了。

如果你是宋朝的读书人,想结婚就得大学毕业了! 43古代结婚难吗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结婚”是个老大难的事。

很难遇到喜欢的人恰好也喜欢你,这是主观上的“结婚难”。

婚礼的繁琐程序和诸多准备是客观上的“结婚难”。

因此,“结婚”让很多年轻人望而生畏,甚至有不少人会想,一辈子就这样一个人算了。

那古人结婚难吗? 在上古时期,婚姻制度和今天不一样,结婚是不难的。

无论是群婚制,还是抢婚制,婚姻都是相当随意的。

确切地说,那时候并没有严格的婚姻,大家开心就好。

进入文明社会后,一夫一妻制形成,婚姻就变得重要而繁琐了。

古代儒家社会,很少有自由恋爱,因为在保守的主流价值观下,未婚男女很少有接触的机会。

古代大部分婚姻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白了就是在长辈安排、媒婆介绍后结婚。

这种婚姻中的夫妻双方,在婚礼前都不一定见过彼此,也就无所谓喜欢不喜欢了。

所以,古代的包办结婚不会存在“主观上的结婚难”。

近年来,大龄男女们知音难觅,很多人又开始怀念起“父母之命”式的包办婚姻了,管他喜欢不喜欢,至少省事。

我们来重点说说古代“客观上的结婚难”——繁琐的程序。

早在先秦时期的《礼记》中,就规定了婚礼程序的六个步骤,称为婚姻六礼,这六礼分别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我们具体说说这六个步骤。

首先是纳彩,其实质类似今天的求婚。

分为两步,先提亲,后纳彩。

古人的求婚不需要情侣双方出面,有媒婆和家人就够了。

纳彩前,媒人要去女方家提亲。

提亲的时候,媒人要介绍一下男方的个人概况和家里的情况。

这时候,媒婆的三寸不烂之舌就派上用场了,必须把男方神吹一顿。

《笑林广记》里有这样一个段子: 古时候有个穷小子,天天为生计发愁。

邻居就逗他:你只要找媒婆说道说道就好了。

穷小子不解地问:难道媒婆有什么发财良方能让我飞黄腾达?邻居笑着说:无论多穷的人,经媒婆的嘴一夸就发迹了! 媒人提亲成功后,男方的家人就要准备去女方家正式纳彩了。

纳彩的“彩”,跟今天的彩礼是一个意思,但还不是正式的彩礼,只能算见面礼。

古代纳彩一般送大雁。

为何用大雁呢?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雁这种候鸟“木落南翔,冰伴北祖”,是一种顺乎阴阳往来的动物,用雁纳彩,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另一种说法认为雁代表忠贞,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用雁纳彩象征对忠贞的追求。

如果条件不允许,纳彩时找不到雁,也可以用鹅来代替,古人把鹅看作家雁。

纳彩之后是第二道程序,叫作“问名”。

所谓问名,是托媒人去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八字。

有的朋友会疑惑:问个名字还用特意搞一道程序?找人一打听不就完了嘛!不要小看古代女子的名字,未婚女子的名字只有家人知道,对外是保密的。

即使在家,家人也只是呼唤其小名,估计就是为了保密大名。

所以如果你穿越回去的话,不要轻易问女孩的名字,否则会被认为你想娶人家! 古代问名的时候,除了问女孩的名字,还要问生辰八字。

古人很迷信,问来女孩的生日时辰后,还要找人占卜一下,看看和自家孩子的生日时辰是否匹配,是吉是凶,然后决定成婚与否。

今天这个传统在年纪大的长辈那里还有遗风,听说晚辈有对象了,有的长辈就会说“找个人好好算算”吧,看看是否合适。

古人有时也将“问名”程序简化,甚至与纳彩合二为一。

问名后男方家要找人占卜,一般都会得出吉利的结果。

如果结果不吉利,那一定是给占卜者的赏钱少了,否则就是男方想以此为借口取消这门婚事。

如果占卜顺利,男方就要把吉利结果告知女方,实际上就是对这门婚事再次表示确认。

这一程序称为“纳吉”,意为把好消息告诉你,后世又称此为“订盟”,其实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订婚”。

纳吉是婚姻六礼中的第三道程序。

接下来是第四道程序,叫作“纳征”。

“纳征”就是男方家给女方家送聘礼,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给彩礼。

那古人的彩礼都送啥呢?按照古礼,彩礼主要有三类:一是“玄缥”,就是用深红和浅红两种颜色组成的衣物;二是“束帛”,当时五匹为一束,也就是送去五匹长的帛;三是“俪皮”,就是成双的鹿皮。

看来古人最初还是比较淳朴的,送的彩礼基本上都是结婚过日子的居家用品。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AI替身中了沙雕病毒

夏歌一朝穿越,穿成了星际时代某最大佬的AI仿生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的一切数据,都是照着大佬那求而不得的白月光设定的,从外貌到身材,从声线到性格,和那个人一样温文尔雅,和煦如风。 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AI替身机器人。 然而,就在夏歌穿越过去的当天,这个替身AI的数值程序就彻底崩坏了。 陆行深看着一边大喊老子活了!一边满屋子疯跑蹦跳鬼叫不止的疯批,觉得自己的完美替身机器人一定是中病毒了,才会程序/

重生1999:开局被清冷校花揍

又名:被学姐赖上的日子 校花:王易,脚酸,捏 校花:王易,怕黑,牵 校花:王易,你是我的人了,你跑不掉的! 王易一觉醒来,重生回到20年前高考现场。 面对天书一般的试卷,直接懵逼。 考试不顺利就算了,回头还被校花骑在身上一顿胖揍。 我不要脸的吗? 算了,脸给你了,身子也给你了! 校花:王易,我帮你背了黑锅,锅太沉了,你背着我走吧! 高端的猎人,经常以猎物的身份出现在眼前。王易发现,自己七岁/

哥谭梦游记[综英美]

久作,代号Q,13岁,异能是[脑髓地狱],是即使在异能当中也最被忌讳的精神操控的异能,被称为【活灾难】,因此终日被关在港口mafia的地牢不见天日。 [嗡嗡嗡] 在睡梦中听见了十二点的钟声响起,再一睁开眼,他发现自己坐在一辆黑漆漆的车里,而身旁的开车的人,是一只大蝙蝠? 啊咧,是梦吗?但是,这里好像很有趣的样子~ 怀抱着人偶的少年露出一个崩坏的笑容,眼中的星星闪烁,[既然是在梦里,那就让我/

光明!

【屋内的光照强度低于3,目前处于黑暗状态,8分45秒之后出现1级怪异。】 许乐下意识缩了缩脚。 【你正在恐惧,恐惧是所有怪异的食粮,会吸引他们。】 许乐:? 缩个脚都不允许了? 在略微慌乱的情绪中,许乐快速生起了火堆。 光明涌现。 【屋内的光照强度为4,目前处于明亮状态,安全。】 许乐刚刚松了一口气,才发现这一切只是开始。 扭曲的火焰形成了新的文字! 【房屋内有一具尸体,死亡时间已超过4小/

反派沉迷我的毛茸茸

周羽棠穿成了一只满身杂毛灰了吧唧的鸟。 他的生命值只剩七天,必须尽快找到主人结契。 周羽棠:还用说么,当然是找主角啊! 主角:乌鸦?滚粗。 宗门仙长:此物不详,拿走拿走。 路人们:这小东西灵力低微,实在没什么用。 周羽棠:很好! 他找到角落里独自站立的少年,飞过去,用他焦炭的小脑袋瓜亲昵的蹭了蹭少年的脸。 确认过眼神,是一起干大事的人! * 师门考核,蛮荒巨妖吓哭了。 外出任务,九尾灵狐吓/

我要与超人约架

我在dc宇宙重生了,有个外挂,挨打就能升级,虽然技能点只能加防御。 大超被约架,似乎没赢过,每次都灰头土脸;蝙蝠侠与人约架,似乎没输过或许可以和大超约一架,把防御加到谁也打不死的钢铁之躯?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