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3章 饮食篇:古人喝酒,为什么那么能喝(1/3)

19古人一天吃几顿饭 无论是上学的,还是上班的,一日三餐都已经成为现代人餐制的标准。

那古人一天吃几顿饭呢?我们来考察一下。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食物来源很不稳定,一天吃几顿饭也不固定。

食物丰富的时候,可能一天吃好几顿,一直吃到撑;食物匮乏的时候,可能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

电视剧《我爱我家》中,葛优饰演的二混子是个四处混吃喝的流浪汉,他对自己的胃口这样描述:“这就是我们行业的特点了,有吃吃得下,没吃扛得住,一顿饭前后管一个礼拜,这样的胃口才过得硬。

”那时古人的胃口估计也差不多这样子。

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了,开始有了规律的餐制。

但早期的餐制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

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甲骨文中,里面就记载了商朝时的一日两餐制。

那时候人们将一昼夜分为八个时段,依次是:旦、大食、大采、中日、昃、小食、小采、夕。

这八个时间段并不是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平均分割,而是根据人们的作息活动将一昼夜划分成八个长短不一的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的名称则表示这个时间段的主要作息活动。

比如说,“夕”是时间最长的,整个夜晚都叫夕,就是人们睡觉的时间段。

“旦”就是早晨起床的时间,大约是早上5点到7点的黎明时分。

你应该也猜到了,这八个时段中的“大食”和“小食”对应的就是吃饭的时间段。

学者分析,大食的时间应该是上午8点,小食的时间应该是下午4点。

也就是说,在商朝的时候,古人是一日两餐,上午一餐,下午一餐。

至少从西周开始,中国人又将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平均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是为“十二时辰计时法”。

这十二个时辰中,有两个叫“食时”和“晡时”的时辰,就是古人一日两餐的时间,分别是上午的7点到9点和下午的3点到5点。

如果以地支命名,“食时”和“晡时”又叫作“辰时”和“申时”。

古人的一日两餐,上午餐称“饔”(yong),下午餐称“飧”(sun),正所谓“朝曰饔,夕曰飧”。

因此还有了成语“饔飧不继”,意指吃了上顿没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

先秦时期形成的一日两餐的传统,到唐朝时发生了变化。

唐朝时,在上下午两餐的中间,多了一顿点心。

也许是因为唐朝时人们白天活动的时间较之前延长了,两顿饭中间隔得太久容易饿,所以就在中午加了顿点心,是为午饭的雏形。

今天南方一些地区,仍然管吃午饭叫“吃点心”,这种说法可能就是延续了古人的叫法。

无独有偶,在韩语里面,“点心”一词也指午饭,很有可能是古时候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但需要说明的是,唐朝的午餐多存在于士人和富裕阶层,普通民众依旧是一日两餐。

到了宋朝,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空前繁荣,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吃午餐就更必要了。

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一日三餐在宋朝已经普及。

“普及”这一说法多少有些夸大,但至少较之前更为普遍了。

宋代夜市发达,晚上还可以吃夜宵。

所以,宋代可能还有一日四餐的情况,但这属于城市中的特殊情况。

在宋代,一天吃多顿饭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明朝时,江南地区基本普及了一日三餐。

到了清朝,汉族人基本上都是一日三餐了。

但是,作为统治者的满族人,仍然保留着一日两餐的传统。

康熙皇帝就曾在给大臣的朱批中写道:“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

朕一日两餐。

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

”可以看出,一日几餐还涉及民族习惯和价值观念。

20古代的“炊饼”是什么饼 《水浒传》里,武大郎的职业是卖炊饼。

很多朋友以为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今天的烧饼,甚至还有厂商以武大郎名字作为品牌,注册了烧饼的商标。

其实这是对武大郎的误解、对炊饼的误解和对历史的误解。

武大郎卖的炊饼并不是烧饼。

炊饼是一种面食。

我国很早就开始吃面食了,而饼又是面食中最常见的做法。

在古代,面食几乎都可以被称为饼。

汉朝比较常见的是“胡饼”,面饼上撒上芝麻,烤熟了吃,芝麻当时又叫胡麻,所以胡饼也叫胡麻饼。

其实胡饼才像今天的烧饼,更确切地说,像今天的馕。

据说胡饼起源于西域胡人,汉代才传入中原,属于“西方进口”食品。

据《太平御览》引《续汉书》记载,汉灵帝就特爱吃胡饼,这位皇帝钟情于各种胡人传过来的新玩意儿,吃的用的都喜欢,是一个很时尚的皇帝。

到了唐代,胡饼更为流行,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食物。

白居易曾写诗盛赞胡饼:“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唐语林》还记载了一种做法奇特的胡饼:将一斤羊肉一层一层铺在面饼当中,“隔中以椒、豉”,就是在饼与饼的中间放椒和豆豉,“润以酥”,用酥油浇灌整个饼,然后放入火炉中烤,烤到大约五成熟的时候就可以取出来食用了。

这种胡饼的制作方法,很像今天的披萨。

古代还有一种叫汤饼的面食,顾名思义,带汤的,肯定是煮出来的,类似今天的面条。

还有一种叫蒸饼的面食,就是蒸出来的饼。

将面团发酵后再蒸出来,其做法类似今天的馒头。

蒸饼很常见,先秦时就有了,但是到了宋朝却改名了。

因为宋朝第四位皇帝叫赵祯,蒸饼的“蒸”字发音和“祯”字相近,古人很讲究避尊者讳,不能直呼皇帝的姓名,更何况在人见人吃的食品里。

所以从宋朝开始,蒸饼不叫蒸饼了,改叫“炊饼”。

答案揭晓了: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蒸饼,类似今天的馒头。

有的人看小说时看到古代也有叫“馒头”的面食,这个馒头和蒸饼一样吗?不一样!古代称为馒头的面食,里面一般是带馅的,多为肉馅。

南宋《梦粱录》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城中有卖羊肉馒头、糖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等。

明朝宋诩写的烹饪著作《宋氏养生部》就特别注明了:馒头有馅,蒸饼无馅。

宋明时期的馒头,更像今天的包子。

清朝开始,对带馅馒头和不带馅的馒头在叫法上作了区分:北方管无馅的叫馒头,有馅的叫包子;南方依旧管有馅的叫馒头。

馒头最初出现的时候,是用来祭祀的,因为它长得像人头。

原始社会流行“人首祭”,祭祀祖先神灵的时候要用人头。

后来历史发展了,人类变得文明了,就改用人头形状的食品替代人首来祭祀,这样就出现了馒头。

民间还有种说法: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

诸葛亮当年进军西南蛮夷地区,胜利后班师回朝,在渡泸水时,巨浪滔天,无法渡过。

停留期间,由于瘴气湿重,很多士兵又都中了毒。

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想要解毒和渡过泸水,就必须用四十九颗南蛮人的头当祭品来安抚泸水河神。

此时西南战事刚刚结束,本已生灵涂炭,诸葛亮不忍再杀害南蛮人,就下令杀牛宰羊,剁成肉馅,再用面团包成人头形状,上屉蒸熟,称为“蛮头”,意为蛮族人的头。

然后用“蛮头”在泸水边祭祀,最终得以渡江。

后来,人们觉得蛮头的名字太血腥了,就改称为“馒头”。

这一说法太过传奇,可信度不高。

然而,馒头的出现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这是学界普遍认可的。

由此可见,尽管传说不足信,但可能有其历史起源。

21古人经常吃牛肉吗 我们看《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都很爱吃牛肉。

有人统计过,《水浒传》全书共有48处描写了吃牛肉的情节。

其中最著名的桥段是武松到景阳冈饭店: 酒家道:“只有熟牛肉。

” 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 那么,古人真的经常吃牛肉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在农耕社会,牛是重要的劳动耕畜和运输工具,是家庭的重要财产,是严禁被屠宰吃肉的。

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立法明令禁止杀牛,例如在汉朝,杀牛等同于杀人,可以判死刑。

《淮南子》记载:“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到了唐朝,虽然废除了杀牛偿命的规定,但杀牛行为依然要被判一年半徒刑,或去做苦役。

所以古人是不能随意吃牛肉的,那《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为何总吃牛肉呢? 首先,他们吃的可能是老死、病死或意外死亡的牛,这样的牛肉是可以吃的,但需要官府的批准。

其次,《水浒传》里卖牛肉的多是乡野郊区的野店黑店,官府监管不到,偷偷摸摸卖点牛肉也没人管。

另外,梁山泊这些英雄好汉,多是和官府唱反调的,作者为了突出他们的反抗精神,所以专门吃官府保护的牛。

《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多来源于元杂剧,而元杂剧中最初的“梁山好汉”吃的并不是牛肉。

元杂剧《黑旋风双献功》中,李逵吃的是“一罐子羊肉泡饭”。

涉及鲁智深的几部元杂剧,主角吃的也是羊肉。

所以《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把吃羊肉改为吃牛肉,可能是为了突出梁山英雄好汉们的反抗精神。

所谓“造反有理,一反到底”,吃牛肉也是反抗精神的体现。

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古代官方严禁吃牛肉,但不代表民间就真的能禁绝。

就像今天吃熊掌等野生动物违法,但民间还是有铤而走险吃的。

舌尖上的中国,为了吃,没有什么不可以!正因为官方禁止,所以市面上牛肉稀缺,牛肉价格远高于其他肉类。

古人为追求暴利,私自杀牛的事屡禁不止。

宋代时,每斤牛肉可以卖百钱,按照购买力换算,折合今天的百八十块钱。

在利益的趋势下,一定会有人铤而走险,这也是古代能吃到牛肉的最重要原因。

宋真宗时,一个叫孔宗闵的官员上奏说“浙人以牛肉为上味,不逞之辈竞于屠杀”。

由此可见,当时浙江私杀耕牛的情况非常严重。

宋真宗听后大为震惊,下旨要求严厉惩处,开展“严打吃牛肉”全国行动。

然而行动无疾而终,因为官员上奏说民间吃牛肉的太多了,如果都抓起来,恐怕咱们宋朝的监狱都不够用。

宋真宗无奈,最后只能作罢——谁爱吃就吃吧! 同样是宋朝,山东莱州地区的官员对待民间吃牛肉问题的处理就显得更“与时俱进”:看到吃牛肉的太多,干脆就收起了“吃牛税”——吃牛肉可以,但你得交税!重商主义的宋朝,真的很会利用经济杠杆。

这样一来,既打开了牛肉市场,丰富了民众的菜盘子,又充实了地方政府的钱包子,一举两得。

但是,农业社会吃牛太多,的确会对农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害,最终又会破坏传统经济的根基。

所以“吃牛税”遭到了强烈的批评,政府最后也停止了该政策,继续严禁吃牛肉,这就又回到无法禁绝的局面。

看来,在古代吹牛不算厉害,吃牛才厉害呢! 22古人吃哪些蔬菜 上一篇咱们聊了古人吃肉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古人吃蔬菜的事。

如果穿越回古代,看到古人吃的蔬菜,很多人会立马崩溃——这居然也是蔬菜? 大家都听过先秦时期的荇菜,这种菜在《诗经》开篇里就有写,听起来是一种很高端的蔬菜。

其实荇菜就是我们今天池塘里常见的浮叶。

据说荇菜清热利尿,怪不得诗人见到姑娘会想到荇菜,原来是因为求之不得怕上火啊。

汉朝时有五种主要蔬菜,被称为五菜,即“葵、韭、藿、薤、葱”。

今人穿越回去,恐怕只认得韭菜和大葱。

五菜里最流行的是“葵”,也就是今天的冬苋菜。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里就写过“采葵持作羹”。

另外,《诗经》里写的“采葑采菲”中的葑和菲也是古代常见的蔬菜,葑就是蔓菁,在我们东北叫“芥菜疙瘩”,主要用来腌咸菜吃。

它还有个俗名叫“布留克”,据说来自俄语音译。

“布留克”谐音是“不留客”,在东北有种说法:拿芥菜疙瘩招待客人的就是想送客了。

至于菲,听名字不要太期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重生1999:开局被清冷校花揍

又名:被学姐赖上的日子 校花:王易,脚酸,捏 校花:王易,怕黑,牵 校花:王易,你是我的人了,你跑不掉的! 王易一觉醒来,重生回到20年前高考现场。 面对天书一般的试卷,直接懵逼。 考试不顺利就算了,回头还被校花骑在身上一顿胖揍。 我不要脸的吗? 算了,脸给你了,身子也给你了! 校花:王易,我帮你背了黑锅,锅太沉了,你背着我走吧! 高端的猎人,经常以猎物的身份出现在眼前。王易发现,自己七岁/

反派沉迷我的毛茸茸

周羽棠穿成了一只满身杂毛灰了吧唧的鸟。 他的生命值只剩七天,必须尽快找到主人结契。 周羽棠:还用说么,当然是找主角啊! 主角:乌鸦?滚粗。 宗门仙长:此物不详,拿走拿走。 路人们:这小东西灵力低微,实在没什么用。 周羽棠:很好! 他找到角落里独自站立的少年,飞过去,用他焦炭的小脑袋瓜亲昵的蹭了蹭少年的脸。 确认过眼神,是一起干大事的人! * 师门考核,蛮荒巨妖吓哭了。 外出任务,九尾灵狐吓/

江医生他怀了死对头的崽

众所皆知,A医大附属济华医院妇产科有两位王不见王的副主任医师。 江叙和沈方煜从大一入学到博士毕业再到规培评职称,简直拼得你死我活,天昏地暗,堪称你不卷死我,我就卷死你,你考九十六,我考九十七。 卷到最后,居然连看上的姑娘的都是同一个。 谁能想到,没等两个人斗出个结果,心上人直接挽着同性女友的手,在他俩面前笑吟吟地出了个柜。 白白针锋相对了三个月的俩直男三观尽碎,同仇敌忾地一顿苦酒入喉,稀里/

二爷家的麻雀成精了

黎非凡穿书了,穿成豪门霍家霍二爷包养的金丝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能在大佬身边三年屹立不倒的唯一原因,就是像极了大佬求而不得的白月光。 金丝雀对金主可是真爱,无奈脑子不够使脾气还坏,结果人正主一回来他就被踹了。 黎非凡就不一样了。 金丝雀就要有金丝雀的自觉。 床上狐媚惑主床下温柔小意,没事儿斗斗妖艳贱货,有事儿大佬棒棒绝不出头。 背地里呢。 霍家大爷狼子野心黎非凡私人腰包进账五百万。 对家上/

在直播节目炫富爆红了

黎欢穿书了,穿成了女主堂姐在直播节目里的对照组,女主踩着她立了一个豪门千金的人设爆红网络,抢了她的老公,嫁入豪门生儿育女幸福一生,而她却活成了墙上的黑白照。 黎欢来的时候正好是节目第一期,系统:生命倒计时一年,友情提示:只能花钱才能活命。 节目里,女主正在化妆台前展示数万一瓶的面霜,用小勺子挖了一点涂在脸上。 另一边镜头,同样的面霜,黎欢食指抠出一坨,漫不经心地擦脚。 珠宝店里,女主正在试/

咸鱼美人嫁给卷王厂长[七零]

一心咸鱼却完成恶毒任务的美人*卷王工作狂却恋爱脑厂长 江美舒加班猝死,一睁眼穿七零,她不想努力想咸鱼,但奋斗年代很难达成目标。 坏消息:双胞胎姐姐重生不嫁四合院,非要和她换亲嫁到大杂院。 好消息:四合院换亲对象卷王加班不回家,但房子大钱管够! 江美舒:还有这种好事? 果断互换身份奔赴各自咸鱼躺赢人生,只是换亲后系统来了。 江美舒兴致勃勃:统啊,你是攻略统还是救赎统? 系统:我是恶毒统,全称/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