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章 纵浪大化,不忧不惧(2/3)

摩天高楼跳下,“而今安在哉”! 从历史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

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算的这个总账,后来并没有改变。

汉以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

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

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

了解了这一番道理之后,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

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1998年11月2日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1] 最近一个时期,经常听到人们的劝告:要糊涂一点,要潇洒一点。

关于第一点糊涂问题,我最近写过一篇短文《难得糊涂》。

在这里,我把糊涂分为两种,一个叫真糊涂,一个叫假糊涂。

普天之下,绝大多数的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尝到一点小甜头,便喜不自胜,手舞足蹈,心花怒放,忘乎所以;碰到一个小钉子,便忧思焚心,眉头紧皱,前途暗淡,哀叹不已。

这种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他们是真糊涂,但并不自觉。

他们是幸福的,愉快的,愿老天爷再向他们降福。

至于假糊涂或装糊涂,则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最为典型。

郑板桥一流的人物是一点也不糊涂的。

但是现实的情况又迫使他们非假糊涂或装糊涂不行。

他们是痛苦的。

我祈祷老天爷赐给他们一点真糊涂。

谈到潇洒一点的问题,首先必须对这个词儿进行一点解释。

这个词儿圆融无碍,谁一看就懂,再一追问就糊涂。

给这样一个词儿下定义,是超出我的能力的。

还是查一下词典好。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看了这个解释,我吓了一跳。

什么“神情”,什么“风貌”,又是什么“韵致”,全是些抽象的东西,让人无法把握。

这怎么能同我平常理解和使用的“潇洒”挂上钩呢?我是主张模糊语言的,现在就让“潇洒”这个词儿模糊一下吧。

我想到中国六朝时代一些当时名士的举动,特别是《世说新语》等书所记载的,比如刘伶的“死便埋我”,什么“雪夜访戴”,等等,应该算是“潇洒”吧。

可我立刻又想到,这些名士,表面上潇洒,实际上心中如焚,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脑袋。

有的还终于逃不过去,嵇康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写到这里,我的思维活动又逼迫我把“潇洒”,也像“糊涂”一样,分为两类:一真一假。

六朝人的潇洒是装出来的,因而是假的。

这些事情已经俱往矣,不大容易了解清楚。

我举一个现代的例子。

20世纪30年代,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一位教授(姑隐其名)总想充当一下名士,潇洒一番。

冬天,他穿上锦缎棉袍,下面穿的是锦缎棉裤,用两条彩色丝带把棉裤紧紧地系在腿的下部。

头上头发也故意不梳得油光发亮。

他就这样飘飘然走进课堂,顾影自怜,大概十分满意。

在学生们眼中,他这种矫揉造作的潇洒,却是丑态可掬,辜负了他一番苦心。

同这位教授唱对台戏的——当然不是有意的——是俞平伯先生。

有一天,平伯先生把脑袋剃了个精光,高视阔步,昂然从城内的住处出来,走进了清华园。

园中几千人中这是唯一的一个精光的脑袋,见者无不骇怪,指指点点,窃窃私议,而平伯先生则全然置之不理,照样登上讲台,高声朗诵宋代名词,摇头晃脑,怡然自得。

朗诵完了,连声高呼:“好!好!就是好!”此外再没有别的话说。

古人说:“是真名士自风流。

”同那位教英文的教授一比,谁是真风流,谁是假风流;谁是真潇洒,谁是假潇洒,昭然呈现于光天化日之下。

这一个小例子,并没有什么深文奥义,只不过是想辨真伪而已。

为什么人们提倡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呢?我个人觉得,这能提高人们的和为贵的精神,大大地有利于安定团结。

写到这里,这一篇短文可以说是已经写完了。

但是,我还想加上一点我个人的想法。

当前,我国举国上下,争分夺秒,奋发图强,巩固我们的政治,发展我们的经济,期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建成名副其实的小康社会。

哪里容得半点糊涂、半点潇洒!但是,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行动的。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有张无弛不行,有弛无张也不行。

张弛结合,斯乃正道。

提倡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

真理愈辨愈明吗 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辨愈明。

”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一句话。

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辨愈糊涂。

我在大学时曾专修过一门课“西洋哲学史”。

后来又读过几本《中国哲学史》和《印度哲学史》。

我逐渐发现,世界上没有哪两个或多个哲学家的学说是完全一模一样的。

有如大自然中的树叶,没有哪几个是绝对一样的。

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样子。

在人世间,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学说。

每个哲学家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真理。

专以中国哲学而论,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不知创造了多少理论和术语。

表面上看起来,所用的中国字都是一样的;然而哲学家们赋予这些字的涵义却不相同。

比如韩愈的《原道》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

文章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韩愈大概认为,仁、义、道、德就代表了中国的“道”。

他的解释简单明了,一看就懂。

然而,倘一翻《中国哲学史》,则必能发现,诸家对这四个字的解释多如牛毛,各自自是而非他。

哲学家们辨(分辨)过没有呢?他们辩(辩论)过没有呢?他们既“辨”又“辩”。

可是结果怎样呢?结果是让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我顺手举两个中国过去辨和辩的例子。

一个是《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觉得,惠施还可以答复:“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这样辩论下去,一万年也得不到结果。

还有一个辩论的例子是取自《儒林外史》:“丈人说:‘你赊了猪头肉的钱不还,也来问我要,终日吵闹这事,哪里来的晦气!’陈和甫的儿子道:‘老爹,假如这猪头肉是你老人家自己吃了,你也要还钱?’丈人道:‘胡说!我若吃了,我自然还。

这都是你吃的!’陈和甫儿子道:‘设或我这钱已经还过老爹,老爹用了,而今也要还人?’丈人道:‘放屁!你是该人的钱,怎是我用的钱,怎是我用你的?’陈和甫儿子道:‘万一猪不生这个头,难道他也来问我要钱?’” 以上两个辩论的例子,恐怕大家都是知道的。

庄子和惠施都是诡辩家。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

要说这两个对哲学辩论有普遍的代表性,那是言过其实。

但是,倘若你细读中外哲学家“辨”和“辩”的文章,其背后确实潜藏着与上面两个例子类似的东西。

这样的“辨”和“辩”能使真理愈辨愈明吗?戛戛乎难矣哉! 哲学家同诗人一样,都是在作诗。

作不作由他们,信不信由你们。

这就是我的结论。

1997年10月2日 趋炎附势 什么叫“炎”?什么叫“势”?用不着咬文嚼字,指的不过是有权有势之人。

什么叫“趋”?什么叫“附”?也用不着咬文嚼字,指的不过是巴结、投靠、依附。

这样干的人,古人称之为“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位面掮客/国家帮我做任务

赵奈安被位面中间商系统绑定,系统规定定期要接一个任务。 任务一:到原始世界拿到卷须部落的祭祀圣石 任务结束,狼狈回来的赵奈安嘤嘤嘤哭倒在亲哥的怀里,死都不想再接什么任务。 系统什么的谁爱要给谁,然而已绑定无法解绑。 赵奈安:嘤嘤嘤嘤嘤嘤 赵奈今:安安别怕,咱们可以向国家求助啊。 1.本故事和现实生活完全没有关联,纯属虚构。 2.佛系写文,娱乐为主。 一句话简介:国家帮我做任务,努力活下去 /

女配逆袭的99种路线

她问,不当女配可以吗? 系统说,【不可以,因为这是女配逆袭系统。】 方云大怒,男主、女主,个个自带金手指,我啥都木有!逆袭什么啊逆袭! 系统娇羞地表示,【你有我啊】 方云继续怒,你有啥用啊!啥忙也帮不上! 系统立刻回答,【我有温馨小提示哦。】 无奈的方云破罐子破摔地表示,我是女配又怎样!我就要用一腔热血斗败你们这些金手指! /

法师乔安

1620年代的瓦雷斯世界,正处于时代更迭的转角。 魔导蒸汽机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启蒙思潮正在冲击封建皇权的根基,旧大陆的帝国日薄西山,新世界的殖民者野心勃勃,一千六百年来建立在剑与魔法之上的旧秩序,即将为一种全新的秩序所取代。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这就是殖民地少年乔安维达学习和生活的年代。 人人生而自由,但施法者更自由。 这是一个关于魔法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相/

如何成为白月光[快穿]

白檀,一个被扔在阳光福利院的孤儿,因脖颈处带了块檀香木,遂得了这个名字。 机缘巧合之下,一个名为成为白月光的系统找到白檀,致力于把他培养成琴棋书画样样皆通,诗词歌赋无所不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才华,更有颜值,铭刻在主角灵魂深处的白月光。 白檀兴奋:那可真是棒棒哒。 从此以后,一人一系统游走在各个世界,所向披靡,一不小心,撩了不该撩的人 白檀: /

隔河千里,秦川知夏

白浮泉遗址公园的管理者秦川热衷于小动物保护,科普博主,一个机缘巧合下,博学的他应邀为詹知夏设计了一条京杭大运河的旅游线路,生命之中的一次偶然的交集,演绎出一段共路的人生。从相识、相知、相恋,借着大运河美丽的风光,本已两难的人生,因爱而变得熠熠生辉。相恋后,两人为修复白浮泉还原遗址倾尽全力,为完成这一使命,克服了所有困难,用他们的奋斗书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

逢青

赵逢青跟江琎的那一晚,有悲也有喜。 悲的是,她的纯贞没了。 喜的是,她也可以讲一个谁年轻时没爱过个把人渣的故事。 这是一个小太妹和尖子生的故事。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