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谁也说不清那场战争消耗了多少钢铁,吞噬了多少生命,毁坏了多少家园,粉碎了多少美好的梦,改变了多少人生之路。
善和恶在全世界搏斗,德、意、日三个魔王搅乱了整个地球。
面对共同的灾难和仇敌,美、英、苏、中和一切遭受法西斯蹂躏的人民携起手来,东、西两个半球都燃起了复仇的烈火。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正式宣布投降,10月13日,反戈一击,对德宣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面无人色地发表了《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饱尝了战争苦难的全世界人民终于迎来了悲壮的胜利日! 一封溅着大西洋海水、染着英格兰硝烟的家信送到了韩太太的手里,那封信的措词,凄凉得犹如梦中的谵语:我们还活着。
你们还活着吗? 惊喜使韩太太几乎昏厥。
复信寄往伦敦,信封是韩子奇自己用英文写好了在信中附来的,里面的信纸上却是稚嫩的孩童字迹:“爸爸小姨快回来吧,妈妈想你们。
”这封信写得无头无尾,短得像电报,却传递了最重要的信息,表达了最深切的思念,远比请人代写的文绉绉的“夫君见字如晤”之类言辞更能震动天涯未归人的心扉! “二月二,龙抬头”。
惊蛰的雷声摇撼着冻土,蛰居在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了,沉睡的龙也醒来了,缓缓地抬起那僵木的颈项。
这一天,是华夏古国的“中和节”,百姓们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了,熏虫儿;用草木灰围绕宅院、水缸蜿蜒迤逦撒成“引龙回”;吃“龙牙”即水饺,吃“龙鳞”即春饼,吃“龙须面”;给孩子理发,称为“剃龙头”;妇女不动针线,以免伤了龙眼;端了蜡烛照房子照墙壁,“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八年的禁锢,使人们把这些都忘了。
当1946年的早春二月降临北平的时候,琼华岛下的湖面还封着薄冰,裹着枯黑的残荷;正阳门箭楼的琉璃瓦上还蒙着厚厚的尘灰;大栅栏街旁商店的布招还在朔风中颤抖,稀稀落落的行人躬腰缩颈;恐惧兵燹的百姓还在紧闭着院门。
对这个“中和节”,连汉民族好像也无动于衷了,更何况与此没有什么关系的穆斯林!龙似乎还没有醒来。
一个中年男子出现在“博雅”宅的大门前。
他孑然一身,手中只提着一只棕色皮箱。
苍茫暮色中,他步履匆匆地走进这条熟悉的胡同,褐色牛皮鞋的硬底踏着灰黄的土路,发出并不清脆的橐橐声。
那脚步由于急切而显得有些踉跄,以至于好几次左脚撞了右脚,右脚绊了左脚。
他走到门前,却没有立即踏上石阶,站住了。
他解开大衣的纽扣,棕黑色的人字呢西服大衣的肩上披着风尘,系着领带的衬衫领口散着汗气。
他微微地喘息,黧黑而清瘦的面颊上肌肉在抖动。
在他把头缓缓抬起的时候,被黑色礼帽遮住一半的宽广额头上显出了几道深深的皱纹。
那双微陷在眉弓下的清澈的眼睛,闪烁着泪花。
啊,十年,终于回来了,让我好好儿看看你,我的家! 家门未改,故园仍在。
宅前的槐树断了,脊上的鸱吻残了,门上的红漆褪了。
但是,风霜还没有剥去“玉魔”老人的遗墨:随珠和璧,明月清风! 恍惚之间,仿佛十年的岁月退去了,他清晨出门,日暮还家,像往常的无数个黄昏一样,他劳累了一天,回家来了。
他踏上那五级石阶,伸出右手,拍着锈迹斑斑的铜环。
“谁呀?”里面传出一个童声。
他的心一阵惊悸,“是我……” “你是谁?查户口的还是干吗的?我妈说,男人叫门不许开!” “哎呀,这是怎么说话呢?”一个妇人的声音,随着脚步声传过来,“外边是谁呀?” “是我,我回来了……”他回答,心怦怦地跳。
门吱呀一声开了。
姑妈望着这个陌生的不速之客,一脸的惊惶,正待要再关上门,他已经迈进门槛了,热热地叫了声:“大姐!” “哦?”姑妈愣愣地打量着这个人。
那个不友好的男孩站在她的身后,个子快赶上姑妈高了,穿着对襟儿小袄,脸圆圆的,肤色黧黑,厚嘴唇紧绷着,好像随时在防范什么威胁和攻击。
“这是天星吧?”他声音颤抖地俯下身去,一把抓住男孩的手,“信是你写的?” “主啊!”姑妈突然像失了火似的惊叫起来,“天星,天星,这是你爸!” “啊?我爸?”天星那黑亮的眼睛疑惑地闪了闪,突然迸射出狂喜的火花,两串泪珠滚落下来,“我爸……我爸爸回来了!” 韩子奇的心酥了,他丢下皮箱,双手搂住儿子,抱起来,把脸贴在那张圆乎乎、黑黝黝的小脸上,“儿子,我的儿子!我想了你十年!” 天星挣脱了父亲,撒腿就往里院跑,大张着两手,直着嗓子地喊:“妈!快看,快看,爸爸回来了!” 十年来,“博雅”宅第一次响起这样的欢呼。
喜讯来得太突然,韩太太被惊呆了,心慌慌地奔出上房,猛抬头看见垂华门里的木雕影壁旁边闪出了那个高大的身影,眼睛就被泪水蒙住了,忘记了脚下还有台阶,她想一步就跨到他的跟前,往前一扑,跌倒在阶下的甬路上! “奇哥哥……”她哭着,笑着,呼唤着,还是儿时叫惯的称呼,还是初做新娘时亲昵的称呼,还是十年来梦里相逢时情意绵绵的称呼! 他奔上前去,扶起她,“璧儿,璧儿……”他低低地叫着她,仿佛还是二十年前那个事事处处都要依仗师兄扶持的师妹……不,十年没叫,已经口生了! “得,进屋吧,”姑妈抬起袖子,擦着欣喜的泪,“瞧瞧,这一见面儿,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韩子奇随着妻子走进上房。
毕竟离开十年了,他像在梦中似的环顾着室内的一切,雕花隔扇,硬木桌椅,镶了螺钿的长案,紫釉瓷瓶,插着颜色已经发暗的孔雀羽毛……一切都还在,还照老样子摆着,只是显得陈旧了,冷清了。
“坐下呀,快坐下,”姑妈扶着椅子,招呼韩子奇,现在主人倒像客人了,“大老远地回来,快坐下歇歇!” 韩子奇脱下大衣,递给姑妈,坐在椅子上,把站在旁边的天星揽在怀里,满腹的话不知从何说起,“天星都这么高了,我还是老记着他小时候的样儿……” “可不,都十年了,他虚岁十二了,跟我们柱子……”姑妈唠唠叨叨地抢话说,说到这儿,却突然咽住了。
韩子奇听得出来,这个可怜的女人又想起她的儿子了,就说:“唉,战争!我都没想到还能回家来……” “玉儿没跟你一块儿回来?”被丈夫的突然到来冲得头脑发昏的韩太太这才发觉还没看见她的胞妹。
“爸爸,小姨怎么没回来呀?”天星也问,“听妈妈说,我有一个特好的小姨,我还等着她呢!” “她……”韩子奇的脸色黯淡了,怅然地张着嘴,不知道该怎么向他们说玉儿的事儿。
“她留在外国了?”韩太太着急地问。
姑妈也慌了,她估计得比这更糟:“玉儿姑娘出了什么事儿了?” “不,她也回来了。
” “那怎么不上家来?” “她在哪儿呢?”韩太太又追问。
“噢,我们经过上海的时候,她在那儿停了停,有点事儿要办,”韩子奇极力使自己的神情自然,现在,他只能暂时说到这儿,“我先回来了,晚两天,她也就到家了。
” “唉!”韩太太这才放下了悬着的心,气却又上来了,“这个疯丫头,在外国还没疯够哇?来到家门口儿了,还不赶紧地奔家,逛什么上海?真是的!” 姑妈又在感叹了:“瞧瞧,甭管跑得多远的,都有个下落,说来就来了,怎么我们那爷儿俩叮今儿没个影儿呢?” “大姐,您别着急,”韩太太最怕听她魔魔怔怔地唠叨那的确“没影儿”的事儿,在韩家团圆的时刻,更不愿让她伤心,就像过去千百次一样地安慰她,“咱等着,人总有回来的时候!瞧,天星他爸这不就回来了嘛!您给他沏碗水去呀?” “哎,哎,”姑妈答应着走出去,还在擦眼泪,“瞧我这一着急,都没想起来沏茶……” “唉,‘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切都不堪设想!”韩子奇的胳膊肘支着桌子,手托着脸,无限感慨,“大姐也就是靠这点儿望兴了,就让她这么等下去吧。
也难为她一直陪着你,熬了十年;难为你一个女人家,带着孩子,维持着咱们的家、咱们的店!” “咱们的店……”韩太太脸色变了,心里一阵悲怆,刚止住的眼泪又涌出来,“他爸,咱们的店,没了!” “没了?”韩子奇一愣,这消息对他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但他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震动,抬起眼来失神地望着她,“这……我也想到了!” “你怎么能想得到?”姑妈送上了盖碗茶,蝎蝎虎虎地插嘴说,“这可是个天塌地陷的大难!奇珍斋毁得惨噢!……” 韩太太不安地瞟了她一眼:“先别乱他的心了!” “你们不说我也能想得到,哪儿都是天塌地陷!”韩子奇接过茶碗,却没有喝,“伦敦被炸得稀烂,亨特的店关了,他家里房子塌了,连儿子都死了!我都没想到自己能活下来。
住在地下室里,老想着你们还不定怎么着了呢,有时候在梦里回了家,总是看见家破人亡了,你们都被……炸死了!现在看见你们都还活着,这个家还没炸成平地,已经是做梦都没想到的了。
破财、毁东西没什么,人好好儿的,就比什么都当紧!” “这话倒对,”姑妈说,“敢情外国打得比咱们这儿还邪乎?你这是躲一枪、挨一刀,主啊!” “早知道这样儿,何必上那儿去呢!”韩太太听得一阵后怕,“你带走的那些东西,也都毁了吧?自找!” “是自找啊,”韩子奇抿了一口茶,“为那些东西,差点儿送了命!不过,东西倒没毁。
多少人想买,没舍得卖;后来乱成那样,也没舍得扔,我总算把它带回来了!” “啊?带回来了?”韩太太喜出望外,“你搁哪儿了?” “搁到……还没运到呢,”韩子奇说,“等玉儿回来,东西也就到了。
” 韩太太的心情兴奋起来,她知道丈夫带走的都是顶值钱的东西,有了这批财宝垫底儿,她就不担心以后的日子了,“东西回来了,人又没受闪失,咱还怕什么?又有奔头儿了。
缓一缓,把奇珍斋的字号再挂起来!” 韩子奇脸上却不见笑意,倦怠地靠在太师椅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几万里的轮船,几千里的火车,无穷无尽的烦愁,已经使他筋疲力尽;况且,他的路还没走完呢,乱麻似的岔路口横在他的面前,他还不知道该怎么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能力、有勇气走下去呢。
“那什么,大姐,您去烧水,让他好好儿地冲一冲;咱姐儿俩张罗着快做饭,热热乎乎地吃了,早点儿歇着。
瞧他累的,铁打的人也搁不住啊!”韩太太吩咐着姑妈,这繁忙,这体贴,是一个妻子最愉快的时刻。
“哎,哎,那就吃面吧!”姑妈答应着往外走。
韩子奇却无力地把脑袋垂在椅背上,睡着了。
他实在是太累了。
“爸,爸,您先别睡啊,天还没黑呢,”天星摇晃着他,“您给我说说外国的事儿,告诉我小姨什么时候能到家?” 这个从记事儿起就没有享受过父爱的孩子,对天外飞来的父亲是那样新奇,还不懂得体贴。
韩子奇片刻的逃遁,又被他晃醒了。
韩子奇洗了澡,换了中式衣裳,吃了饭,天已经黑定了。
一家人还围在饭桌边,向他问这问那,说不完的话。
煤油灯芯在熏得发乌的玻璃罩中静静地燃烧,辐射出柔和的光轮,温暖而朦胧,使韩子奇想起在亨特家的地下室里那昏黄的烛光。
绵绵夜话千万里,面前的人却改换了,这是梦吗? “天星,别缠你爸了,他回来就不走了,往后爷儿俩聊天儿的日子长着呢!快跟姑妈睡去吧,你明儿早起来还得上学呢!”韩太太哄着儿子,实际上也是连带说给姑妈听的,谁的男人谁心疼,他没这么大的精神聊起没完,得让他早点儿睡! 姑妈一点就透了,“快着吧,天星,你爸也困了!” 天星挺不情愿地跟着姑妈往东厢房走去了。
韩子奇却丝毫睡意也没有。
漫漫长夜又横在他面前,他不知道该怎么往前挨! 他走到院子里,外边是幽幽的夜色。
没有月亮,没有星星,黑沉沉的天井中,只有窗纸透过来的一点黯淡灯光,海棠和石榴的枯枝把窗纸切成“炸瓷”似的碎纹。
檐下的游廊,廊下的石阶,阶下的甬路,路又连着石阶,木雕影壁,垂华门,这一切都是他所熟悉的、铭记在心的,即使没有任何光亮,他也了如指掌。
他抚摸着廊柱,抚摸着黄杨木雕影壁上四扇不同月色的浮雕。
以为要失去的,却留下来了,付出的只是:岁月。
岁月是留不住的。
岁月留给人的是创伤,在伦敦,在北平。
北平并没有经受伦敦那样的轰炸,所以“博雅”宅还在,这令他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慨。
但是,奇珍斋却失去了,为什么会失去呢? 他回到上房,韩太太正在东间卧室里做夜间的宵礼,虔诚地感激万能的主,送她的丈夫平安归来。
韩子奇不打扰她,推开了西间隔扇的门。
里面很暗,一股久无人住的阴潮气息。
他回身端起了客厅里的煤油灯,走进阔别十年的书房。
书案还在,座椅还在,书架还在,那些陈旧的线装书、硬脊的洋装书,显然没有人动过,蒙着厚厚的尘土。
他把灯搁在案上,在案旁的明式硬木椅上坐下来,这一坐,好像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他觉得脚下触到了什么东西,这地不像过去那么平整了,硬硬地硌着他。
他弯下腰,低头看看案子底下,是一块黑色的长方形木板横卧在那儿,是什么?他端了灯去照。
啊,灯几乎从手里摔落,那是他的黑漆牌匾,灯光下,三个鎏金大字闪着金黄的光:奇珍斋!他放下灯,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捧出那块厚重的木板,拂着上面的尘土。
他的手在颤抖,清泪滚落在染着霉斑的金字上!如果奇珍斋“死不见尸”,他也许不会这样动心,当这劫后遗物摆在他的面前,才真真切切地感到:完了,半生的心血果然是完了!但它怎么会完了呢? 韩太太已经做完了宵礼,在向真主表达了至诚的感激和更加美好的愿望之后,她感到轻松舒畅,怀着夫妻久别重逢的欣慰与喜悦,往西间走来了:“他爸,还不早早儿地躺下,在那儿瞎翻腾什么?家是你的,该怎么归置,你说话,明儿叫大姐给你好好儿地……” 好兴致突然被拦腰截断了,她神色慌了,手刚扶着西间的门框,就看见韩子奇跪在地上,无声地拂拭那块奇珍斋大匾! “他爸,我不敢叫你瞅见,谁知道你……” “告诉我,店是怎么毁的?”韩子奇抬起头看着她,背着灯光,那闪烁的泪眼令人望而生畏。
“他爸,你听我说,”韩太太麻木了,全身都在瑟瑟发抖,丈夫的询问触动了她内心的伤痛,一切都无法再隐瞒了,“都是我的‘古那亨’(罪过)!我对不起老侯,对不起你!奇哥哥,我糊涂啊……” 她无力地扑在丈夫的肩上,岁月在心中痛苦地倒流! 那只蓝宝石的戒指突然丢失了,韩太太一怒之下把老侯赶走了。
谁知道伙计们抱打不平,一哄而散,奇珍斋顿时瘫痪了! 韩太太气得吃不下饭,姑妈急得团团转。
“天星他妈,这事儿可闹大发了!”姑妈说,“店里一个人儿不剩,怎么鼓啊?” “不碍事的!又不是我请他们大伙儿吃‘滚蛋包子’,他们乐意走,我还不留呢!”韩太太敢作敢当,好马不吃回头草,她甚至庆幸这帮不识好歹的奴才来了个“伙辞东”,正好顺水推舟“一笔清”,还不用花钱打发他们走呢,倒省了一笔开销,“花钱雇人,还怕找不着比他们强上九成九的账房、伙计?只要我这儿言语声儿,说奇珍斋要用人,那些自个儿开不起铺子、夹包袱皮儿搂货的主儿,谁不愿意来?准得挤破门!” 这话说得太大了。
韩太太把家交给姑妈,自己天天到店里守摊儿,放出话儿去要招账房、伙计,却没有一个上门的。
不得已,她放下架子,按照平日零零星星听来的线索,张三李四一个个去请。
那些主儿,过去见了韩子奇都像衙役见了县官儿,子民见了皇上,现如今韩子奇不在家,奇珍斋出了岔子,他们倒一个个端起架子来了,好似隐居隆中请都请不动的卧龙诸葛,说出话来,叫你没法儿接: “韩太太!不是我驳您的面子,这活儿,我实在是不敢应啊!现如今,玉器行的生意没法儿做,您瞅,除了蒲老板的汇远斋还能折腾一气,剩下的哪家铺子不是冷冷清清?货没销路,料没来源,好些个作坊都洗手不干了,北平的好几千玉器匠人,您挨着人头儿数数,只剩百十个了!这个节骨眼儿上您让我临危受命?这不是要我的好看儿嘛,设若您的买卖让我给砸了,赶明儿还怎么有脸见韩先生?” 这还算客气的。
“韩太太!您怎么赏我这么大的脸呢?我这两下子,跟老侯提鞋都够不着,既然连老侯都玩儿不转,我就更得掂量掂量了。
得了,您另请高明吧!” “韩太太!奇珍斋不是遭了抢嘛,您得报案哪!打官司,弄个水落石出!要不然,往后谁还敢进您的店门儿?出点什么事儿,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还有比这更难听的。
“韩太太!我说话不怕您恼:老侯对待您,那真是‘忠心报国’!这样的忠臣老将,您都把他当贼防,翻脸无情,一脚踢开,我有几个胆子,敢顶这个缺?” 竟无一人肯出山。
韩太太没辙了,跟姑妈商议:“要不然,咱们姐儿俩就先糊弄着?” “哟,我可不懂这一行,又不是开饭馆儿!”姑妈说,“你虽说是门里出身,可到底也没管过柜上的事儿,成色啦,价钱啦,恐怕也弄不太准。
咱们也不识个字,连账都没法儿落。
再者说,家里店里两头儿跑,这可不是娘们儿家能成的,日本人在街上瞅见女人就嚷‘花妞妞’,吓死人了……” “那……就先把门儿关了,再慢慢儿地想法子。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玉器行里有话:不怕三年不开张,开张就能吃三年!” “不成,这可不是个事儿。
店锁在廊房二条,里头有那么多贵重的东西,离家又挺老远,没个人儿看着哪儿成啊?赶上这样儿的年月,又是兵又是土匪,连锅儿端了都没准儿,就不单是偷个戒指儿了!” “倒是。
这可怎么办呢?家里也没个主事的男人!” 事非经过不知难,没有韩子奇在家里当家做主,韩太太才知道了掌管一个大买卖是多么的不容易,才知道了韩子奇的十年创业费了多少艰辛。
现在,家业落到她手里,竟连“维持”的本事都没有了! 这时候,倒有人上门来了,不是求她雇佣,是要买她的奇珍斋!卖?说什么也不能卖哪,奇珍斋是梁家的祖业、韩家的命根子,卖了店、砸了牌子,“玉器梁”、“玉器韩”就算完了,在行里头,在两旁世人眼里,就一个跟头栽到底,威风扫地了! “韩太太,话不是这么个说法儿!人走时运马走膘,谁也不知道自个儿的命到底怎么着,只能走一步说一步。
眼下兵荒马乱的,韩先生又没在家,您不怕树大招风?大门脸儿不能光当摆设,趁东西不如趁钱,装到兜儿里踏实。
我不是眼馋您的东西,自个儿的货还发愁找不着主儿呢;我是瞅着那个地界合适,兴许还能活泛点儿;人说同行是冤家,其实我倒是瞅着您在难处,不能不救这一步驾,价钱上不能让您吃亏,您出个价儿,我不还口,要不,赶明儿韩先生回来了,我也显着不仗义;哎,话又说回来,兴许那时候我的买卖不济,还得求韩先生高抬贵手再拉我一把呢,廊房二条还能没了‘玉器韩’的地盘儿?韩太太,您琢磨琢磨我这个意思,觉得合适,就这么办;不合适呢?就算我没说,咱别伤了和气!……” 这个主儿一连跑了好几趟,还给韩太太提溜了茶叶,给天星带了吃的。
头一回,韩太太待答不理;第二回,婉言谢绝;第三回,沉吟不语。
果真除此之外再也没路可走了吗?没有了。
她不是怕驳人家的面子,是怕东西在外头招来更大的灾祸。
要是店里遭了抢,她找谁告状去?找日本人?那不是自个儿找死吗? 万般无奈,韩太太向命运屈服了,到底走了那条过去连想都没想到的路:把奇珍斋“倒”出去了。
她坚持留下了几件贵重的东西,其余的货物,连柜台、桌椅、货架、房子统统作价归了人家,签字画押,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她流着眼泪收起了奇珍斋的大匾,心都碎了! 更令人心碎的事儿还在后头:出手之后的奇珍斋,三天工夫就在那高大的汉白玉门脸儿上挂起了新匾:汇远斋,成了蒲绶昌的一个分号!原来,出面的买主儿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不识字的韩太太亲手在契约上按了手印,把奇珍斋卖给了有杀父之仇的“堵施蛮”;而被韩子奇击败的蒲绶昌,连价儿都不还地买下奇珍斋,也正是为了彻底毁掉韩子奇的家业和声誉,由他来取代“玉王”的地位,他成功了! 韩子奇被这致命的一击打懵了!十年来让他梦魂萦绕、归心似箭的奇珍斋,竟然落到了这样的地步?与其如此,还不如干脆被炸毁呢!毁于战火,只能使他痛惜,而如今留给他的却是耻辱,永远也难以雪洗的耻辱!仅仅是破产并不可怕,他经历过贫困,经历过磨难,家业正是在贫困和磨难中创立的,纵使一切都退回到零,也不足以使他气馁,只要有人在,他就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战之后匆匆赶回家园,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但是,家里的局面却完全出乎预料,毁得太惨了,失去得太多了,比财产更重要的名誉、地位、信义、人格,统统都被毁掉了。
在北平玉器行中名噪一时的“玉王”,废黜了,首屈一指的字号“奇珍斋”,不存在了。
是毁于强敌之手,也是毁于内讧、内乱、自相残杀。
伙计集体辞职,这在商界中是极为罕见的,足以把奇珍斋的字号抹黑了,它的垮台也就无可避免了。
再想把这块被玷污了的金字招牌挂上去,难,比登天还难! “你……把我毁到家了!”他喃喃地说,不是怨,不是恨,而是心灰意冷的呻吟,“从今以后,我没有脸见人了,同行、朋友、主顾、街坊四邻……唉,躲开吧,远远地躲开一切人,北平没有韩子奇这个人了,只当我死在外头了!唉,早知如此,我何必回来呢?何必……何必呢?” “他爸,你……心里难过,打我骂我都是该当的,别这么怄自个儿,”韩太太看他那愣愣怔怔的样子,让人心寒,宁可挨他一顿打,也比这样儿好受,“都怪我啊,我毁了家,丢了人,对不起你,也对不起祖坟上的亡人!昨儿黑间,五更天的时候我才打了个盹儿,看见咱爸来了,他对我说:‘璧儿,璧儿,你等着他;子奇是个好孩子,把家交给他,我就放心了!’我抓住怹的胳膊就哭:‘爸,咱的店没了,我不敢见他了!’咱爸抡起胳膊就给我一巴掌……我就醒了!哭啊哭啊,越哭心里越害怕:盼着你回来,又怕你回来;我真是没脸见你啊,奇哥哥!” 韩子奇碎裂的心被泪水浸泡,使他从麻木中痛醒了,他想起了奇珍斋的第一次破产,想起了师傅梁亦清,那是他今生今世永不能忘怀的!梁亦清生前并不是他的岳父,永别之际他还是叫着“师傅”,二十多年之后的这一声“咱爸”,唤起了他多少情感,那原是父子之情都不能相比的!师傅“无常”之前没有来得及临危托孤,但是亲密无间的兄妹情结却把他和璧儿牢牢地连在一起了,“奇哥哥,你娶了我吧!”这就是奇珍斋东山再起的根基。
奇珍斋是梁家的,不是你韩子奇的,你有什么资格谴责师傅的遗孤呢?如果没有璧儿这个刚强的长女,也许后来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我不怪你,璧儿,”他叫着她,抚着她的肩,“怪我这个无能的男子汉,没担起沉重,在最紧要的时候,我跑了……” “别,奇哥哥,”丈夫的体谅和宽容,是对妻子的最大安慰,对于一个没有文化知识、没有独立职业、没有事业追求而心中只有丈夫和家庭的女人来说,她所需要的,她所期待的,似乎也只有这些了,“好容易盼到你回来了,还能再叫你朝我告饶儿?别折我的寿了!人家都说,男人的心狠,你的心还是像过去那么软。
奇哥哥,别难过,事情已然是这样儿了,难过也是枉然,得珍重自个儿的身子。
还是那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人能平平安安地回来了,我还求什么?再者说,你带走的那些东西,万幸都还能归了家,我这儿也留着几件儿呢,咱还能害怕吃不上、喝不上?” 女人的脸,七月的天。
不定从哪儿飞来一块云彩,瓢泼大雨下得天昏地黑;一会儿工夫兴许又刮来一阵风,吹得万里无云。
韩太太心怀恐惧地哭诉了伤心往事,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安慰,韩子奇不但没有雷霆暴怒、恶言谩骂、拳脚交加,反而还把沉重往自己肩膀上揽,直说自己的不是,韩太太压在心上的乌云就立时散去了。
一句好话三分暖,大难之后的这份温情,来得何等适时!这样的男人,她等得值,疼得值;男人回来,家里又有了顶梁柱了,她什么也不怕了,一切忧愁烦恼都没有了,日子还得好好儿地过! “瞧瞧,别这么愁眉苦脸的了,把那些事儿都扔到脑勺子后头去!”她反过来又安慰丈夫,脸上泛出贤淑温存的笑容,端起了书案上的灯,“睡去吧,都到这时候了,刚回来就熬夜!快睡去,好好儿地歇一宿,明儿早晨晚点儿起,我叫大姐买牛肉去,包好了饺子等你!” 一团荧荧的光亮往东间卧室走去,韩子奇默默地跟着她,游魂似的。
卧室里,还是十年前的老样子,照原样摆着榆木擦漆的大立柜、衣箱、床头柜、钱柜、茶几和靠背椅,还有那张带雕花栏杆的大铜床。
这一切都是他所熟悉的,但一切又都隔绝十年了。
韩太太把煤油灯搁到床头柜上,转身抄起扫炕笤帚,打扫着床单。
其实,那床单她刚才已经扫得纤尘不染了,靠北墙整整齐齐地叠着两床棉被,东头床栏边,并排摆着一对儿枕头,比翼双飞的鸟儿似的。
“快躺下吧,哪儿也不如自个儿的家好啊,在外头,谁给你铺床叠被?”韩太太扔下炕笤帚,脱鞋上床,跪在那儿把被子摊开,并排铺好,转过身来瞅着韩子奇,“还耗什么?你不困?” “我不困,你先睡吧。
”韩子奇说。
那神色蒙蒙怔怔,如在梦中。
煤油灯下的卧室,朦胧中有一种温馨的气息,像是新婚夫妇的洞房。
人说小别如新婚,何况是十年的长别?天涯倦客,万里归来,故园应是温柔乡!但是,置身于自己的床前,面对着温存的妻子,韩子奇却惶然悚然,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屏障,把他隔开了,“你先睡吧,我……我坐一会儿。
” “怎么的了,你?”韩太太好笑地瞅着丈夫,“是不是睡外边的地窨子睡惯了,回到家里倒择席了?贱骨头不是?” “不,我……反正是睡不着,”韩子奇无力地坐在椅子上,“……睡不着,还不如在这儿坐一宿……” “你……怎么回事儿?”韩太太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她突然也意识到了有一道无形的屏障,把夫妻之间的情感一下子拉得老远老远。
对男人最敏感的是他的妻子,韩子奇这异常的神色,不近情理的言语,使韩太太的心从滚热骤然降成冰凉,一股被冷落、被委屈的幽怨之情油然而生,“怎么着?我热肠子热肺地对待你,你倒嫌弃我了?你十年不着家,我是怎么样儿等你来着?是沾上什么灰星儿了,惹下什么话把儿了?街坊四邻有什么闲言碎语了?你打听打听去!韩子奇的媳妇是个什么样儿的人,世人有眼,为主的有眼!……” 韩太太珠泪垂落。
鸟爱自己的羽毛,人爱自己的名声,良家妇女珍惜自己的贞洁甚于生命。
万里归来的丈夫久别重逢不同眠,这等于宣判她有“七出”罪!可是,她是干净的啊,她不能承担莫须有的罪名,“你说啊,捏我什么短儿?” “我……我什么也没说啊,”韩子奇躲开她的视线,转过身去,把头埋在灯光的阴影里,“我知道,你是个自重的人……” “那你耷拉着脸,装什么蒜?拿什么劲儿?在那儿坐一宿,疯了?”韩太太得理不让人,气呼呼地下了床,走到韩子奇的跟前,狠狠地伸出一个手指头,点着他的额头,“说话呀,你!” 韩子奇一言不发。
他不是没有话说,他心里有许许多多的话,非说不可,却又没法儿说。
进家之前,他把那些话掂量来,掂量去,像作文章似的变换了千万种章法,也找不到一套最合适的起承转合。
不说,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根本不进这个家;说,是真难,进了家他就觉得自己的嘴不受头脑的支配了,几次要开口,又都咽了回去。
正因为如此,他听到奇珍斋倒闭的晴天霹雳也没有发火,看到那剜心刺目的牌匾也只有黯然垂泪。
他心里有比这还大还难的事儿,瞒着妻子和告诉妻子对他来说都是同样的难。
此刻,乌云在他眼前翻滚,雷霆在他头脑中轰鸣,刀枪剑戟在他五脏六腑乱搅一锅粥,有生以来的四十三年他没有陷入过这样的困境,完全自作自受、自我毁灭的困境,他甚至恨自己为什么没在伦敦的大轰炸中粉身碎骨。
那样,留给别人的是恩、是怨、是思、是忘,他全然不知道了,也不必清理这一团乱麻了! 韩太太进了迷魂阵。
三刀子攮不出一句话来,韩子奇从不是这样的人,这是怎么了?十年不见,他变了,那个胸有成竹、出口成章、处事果断的韩子奇哪儿去了?变成了这么个优柔寡断、吞吞吐吐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啊? “我跟你说话呢,你听见没听见?聋了?哑巴了?”韩太太气得咬着牙,两手攥拳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我是大佬找来的白月光替身。 清晨,大佬结束了晨练,在窗边抽着事后烟,迷离地看着我:你不是他。 我内心疯狂点头。 中午,大佬带我去他名下的商场逛街,逛到一半白月光来电,他不顾我的颜面转身就走,只留下我,和保镖手里拎着的几十个大牌纸袋。 傍晚,大佬开着游艇,在夕阳下的海面上思念心爱的人,看也不看我一眼,而我孤零零地坐在豪华的船舱里,独享82年的老酒,尝着刚捞上来的极品大龙虾,啊,这是孤独的味道/
这一片校区有两大传说。 一是附中校霸裴允,一挑十毫发无损的事迹流传甚广。 二是三中校草秦昼,家境贫寒,体弱多病,一学期有半学期请病假。 高二开学的时候,裴允转学了,两大传说成了同桌。 刚开始,同班同学都害怕裴允欺负校草,后来,他们眼睁睁看着裴允不知哪来的自信,非要教秦昼学习。 秦昼:你的月考才考了250分。 裴允:分数并不能衡量一切,我要传授给你的是人生经验。 *** 裴允在高二那年被安排/
元素潮汐的低谷渐渐远去,上古精灵的光辉也消逝隐退。 人类王国开始崛起,前有豺狼人围堵,后有兽人回归。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所有的种族都在奋起拼搏,一个又一个新兴种族开始登上这片舞台。 面对这个大争之世,苏伦带着《帝国崛起》辅助系统来到了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
顾箐箐出生豪门,嫁入豪门,生下豪门继承人。 丈夫尊敬,儿子孝顺,兄弟出息,人生堪称顶流贵妇模范,过得光风无限。 这只是在外人眼里的顾箐箐。 实际上,顾箐箐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夫妻关系冷淡,母子关系僵硬,姐弟间更是一见就吵架,人生处处不顺。 前天刚冲儿子的草根女友甩完支票,第二天醒来,她缩小成了三岁奶娃娃。 得知消息的丈夫,儿子,兄弟们赶回家,齐齐围住沙发上抱着毛绒熊的粉嫩小团子,沉默了。/
现代高知女穿到女尊懦弱侯身上,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理念,坚决将三好(吃好,喝好,睡好)贯彻到底。 活了两辈子都不知爱为何物的人,偏一来就有了个未婚夫,这未婚夫跟自己隔心不说,家里还有个时时刻刻想谋害她的大姑姐,退婚,坚决退婚,小命重要。 好不容易有了个心上人,一个两个却都要来碍事,寡夫怎么了,吃你家大米,喝你家汤了,头可断,血可流,爱情坚决不能抛。 混朝堂,斗皇女,破阴谋,杀小人,千帆过尽,/
金仆姑是箭名。以鹫翎为翼,箭身特长,射程特远,剑敌力特强第一次出现于文字记载是左传-庄公十一年,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然而在一般江湖武林健雄豪士们的心目中,这三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却不如此简单它象征着死亡,代表着正义。它!也是一个难解的谜。金仆姑惊传江湖只是两年来的事,从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像它一样,在短短的岁月中,造成如许的轰动。总共有十六个人丧生于这支长箭之下!其中十二个是闻名江湖绿林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