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卷二十六 情中憾 怜薄命 《辍耕录》: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天台黄岩人。
他曾经到江西武宁游历,且生活陷入窘境。
有个富家翁喜欢他的才学,便招他做了上门女婿。
住了二三年,戴复古忽然提出要回老家。
妻子问他何故,他告诉说家中早有妻子。
妻子将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勃然大怒。
但女儿却婉言劝解他,并将自己的所有妆奁赠给戴复古,让他带给家中的妻子。
另外,还为戴复古写了一首饯别词: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
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
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上。
戴复古走后,这位可怜的江西女子便投水自尽了。
彩凤随鸦 《今是堂手录》:杜大中自行伍出身而官至宰相,缺乏对万物的亲情,西边人称他为“杜大虫”。
即使妻子有小过错,也加以杖责。
他有个爱妾,才华与姿色都很美。
杜大中平日的信件表奏都出自这个爱妾之手。
有一天,杜大中正睡觉,这个爱妾看见案几上有副很好的纸笔,趁机手书下一阕《临江仙》词,里面有“彩凤随鸦”之语。
杜大中醒来后看到这首词,大怒道:“让你见识见识我这乌鸦是如何打你这个凤凰的!”于是用掌猛打爱妾的脸,一直把她打得颈项折断而死。
留人不留人 《诚斋杂记》:陈朝沈皇后是望蔡候君理的女儿。
由于张贵妃正得宠,沈皇后往往半年也难以蒙爱陈后主的临幸;即使临幸,后主也是点个卯就走。
有一次,陈后主临幸时对沈皇后说:“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沈皇后回答说:“谁言不相忆,见罢倒成羞。
情知不肯住,教我苦为留。
” 吝将嫁服换征衣 《隋书·张定和传》:张定和,字处谧,京兆万年人,自幼贫贱而有志节。
起初做侍官时,正遇上平定陈朝的战役,他被选调出征,却连行装也无钱置办。
他的妻子有副出嫁时带来的被服闲置未用,于是打算送去当些钱,他的妻子却吝惜不肯。
定和只好简装出行。
后来,他以战功被朝廷拜为开府仪同三司,赐帛千匹,回家来就把妻子休弃了。
王琼奴 《泾林杂记》:王琼奴,字润贞,浙江常山人。
琼奴两岁时父亲即死,母亲童氏只得带着她改嫁给一个叫沈必贵的富人。
沈必贵没有子女,便把琼奴当亲生女儿一样宠爱。
琼奴十四岁时,雅善歌词,兼通音律。
德(品德)、言(言诗)、容(容貌)、工(女工),这四种女子的品质,琼奴都具备。
因此远近人家争相求亲纳聘。
其中同里的徐从道、刘均玉两家,求婚之心甚为迫切。
徐从道的儿子名苕郎,刘均玉的儿子名汉老,都是仪容秀整的青年,并且都与琼奴同岁。
徐家本是显贵之后,如今颇清贫;刘家如今是暴发富户却出身平民。
沈必贵犹豫迟疑,不知跟哪家订亲是好。
一天,他向族中一个有见识的人请教,那人为之出谋划策道:“择女婿是件有关礼教的大事。
你把徐、刘两家公子召来,一一进行面试。
”沈必贵依计行事。
于是在二月十五花朝节这天早晨,张筵大会宾客。
乡里一些有名望的人,都集中到沈家庭堂。
刘均玉、徐从道也各携儿子来到。
汉老虽然像貌齐整,但登降揖让,未免有些矜持;苕郎衣冠朴素,举止自如。
席中有位叫沈耕云的长者,他是沈姓族长,号称最会知人。
一见这两个书生,他心中已经默识其优劣了。
他指着墙上挂的四幅画,即《惜花春早起》、《爱月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让二人以诗咏之。
汉老依恃富家,懒事诗书,听到咏画之命,便张目仰视,露出一幅憨愚模样。
苕郎则从容命笔,顷刻而成四首诗章,引得沈耕云啧啧称赏。
其咏《惜花春起早》云:胭脂晓破湘桃萼,露重茶蘼香雪落。
媚紫浓遮刺绣窗,娇红斜映秋千索。
辘轳惊梦急起来,梳云未暇临妆台。
笑呼侍女秉明烛,先照海棠开未开? 咏《爱月夜眠迟》云: 香肩半亸金钗卸,寂寂重门锁深夜。
素魄初离碧海壖,清光已透朱帘罅。
徘徊不语倚阑干,参横斗落风露寒。
小娃低语唤归寝,犹过蔷薇架后看。
咏《掬水月在手》云: 银塘水满蟾光吐,嫦娥夜夜冯夷府。
荡漾明珠若可扪,分明兔颖如堪数。
美人自挹濯春葱,忽讶冰轮在掌中。
女伴临流笑相语,指尖擎出广寒宫。
咏《弄花香满衣》云: 铃声响处东风急,红紫丛边久凝立。
素手攀条恐刺伤,金莲移步嫌苔湿。
幽芳撷罢掩兰堂。
馥郁余香满绣房。
蜂蝶纷纷入窗户,飞来飞去绕罗裳。
刘均玉见儿子汉老连一句诗也写不出来,大以为耻,竟然等不到席散就逃走了。
于是四座合词,皆以苕郎为好,这桩婚议便宣告成功。
不出一月,徐家便择吉日到沈家下聘。
沈必贵因为太爱这个女婿,想经常能见到他。
于是让苕郎到沈家书馆中读书进学。
偶然有一次,童氏小病,琼奴正侍候母亲喝汤药。
苕郎进房向岳母问候病体,琼奴避之不及,于是二人初次相见于母亲病榻前。
苕郎见琼奴姿容绝世,出房后私下里高兴不已。
他封了一幅红笺,让婢女送与琼奴。
琼奴拆开一看,原来是空纸,不禁笑将起来,写下一首绝句,聊以作为对苕郎相送红笺的答赠。
其诗云:茜色霞笺照面频,玉郎何事大多情? 风流不是无佳句,两字相思写不成。
苕郎将琼奴的赠诗拿到外面,在汉老的面前自夸自说。
汉老正恨苕郎夺去他的佳配,便回家将此事说给父亲听。
刘均玉不将议婚不成归咎于儿子无才无学,反而对徐、沈两家切齿痛恨。
于是,他以重罪诬告徐、沈两家,让其不得辩解。
致使徐家谪戍辽一陽一(辽宁辽一陽一一带),沈家迁戍岭南(广东、广西一带),都是全家俱往。
两家诀别之际,黯然销魂,围观的人都为之下泪。
自此以后,两家南北各不相闻。
后来,沈必贵谢世,家道零落。
只有童氏母女二人度日,萧然茅店,卖酒路旁。
虽然是在患难之中,琼奴再也没有改变昔日那种美丽的姿容神态。
但那俨然一表青春,其风韵粉质,异于常人。
有个姓吴的指挥使喜欢琼奴的容貌,打算娶琼奴为妾。
童氏说女儿已许配于人,没有答应。
吴指挥知晓沈、徐两家情况,便遣媒人来酒店对童氏母女说:“徐郎从戍辽海,死生未卜。
纵然万幸无恙,又怎能到这里来成亲呢?”琼奴坚然不肯。
吴指挥便以势相压。
童氏害怕了,她与女儿商量道:“苕郎一去五载,音讯全无。
你的终身大事,恐怕终归不可靠呵!况且我俩这异乡孤寡,有什么计策能抗拒那个彪悍的将军呢?”琼奴哭泣说:“徐家本是为我遭祸,背之不仁不义,女儿我只有一死罢了!”于是赋了一首《满庭芳》词以自誓道:彩凤分群,文鹓失侣,红云路隔天合。
旧时院落,画栋积尘埃。
谩有玉京离燕,向东风似诉悲哀。
主人去,卷帘恩重,空室亦归来。
泾一陽一憔悴女,不逢柳毅,书信难载。
叹金钗脱股,宜镜离台!万里辽一陽一郎去也,甚日重回?丁香树,含花到死,肯傍别人开! 这天夜里,琼奴自缢于房中,幸好母亲发觉解救,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
吴指挥听说后勃然大怒,竟指使部下把酒店砸个稀烂,赶走童氏母女,企图断绝生路,使之就范。
当地有一个姓杜的老驿使,也是浙江常山人,沈必贵生前与他相友善。
他可怜童氏母女孤苦无依,便收留她们住在驿站的一间廊房里。
一天,有三四个身穿戎服的人来到驿站。
杜君问他们从哪里来,其中一人答道:“我们是辽东某卫总帐下的小旗官,出差到海南办军务,暂到这里借宿一下。
”正好童氏偶然站立帘下。
来人中有个年轻人,特别淳朴拘谨,不像武卒。
他数次往还注视童氏,而凄惨之色可掬。
童氏感到奇怪,便出来相问。
那年轻人回答说:“我姓徐,名苕,浙江常山人。
年幼时,父亲曾为我聘同里沈必贵女儿为妻。
未婚,而两家因事谪戍远方,多年已不通消息。
刚才进驿站时,见妈妈容貌形状,酷似我的岳母,因此不禁感慨悲怆,无有他意。
”童氏忙问:“沈家现在何处?那女儿叫什么名字?”年轻人答道:“那女儿名琼奴,字润贞。
联亲时,她年方十四岁。
今年当是十九岁了。
只知沈家谪戍岭南,忘记所寄寓的州郡名称,因此难以寻觅。
” 童氏进房去将此事告诉琼奴。
琼奴说:“若是真的,天意啊! ”第二天,童氏将那年轻人召至房中,仔细询问,果然是苕郎! 如今他改名叫子兰,尚未娶亲。
童氏大哭道:“我就是你的丈母娘啊!你丈人已死。
我们母女流落到这里,免万死而得再生。
没想到今日还能相见!”于是将这件奇事告诉杜君以及苕郎成就这桩奇缘。
合卺之夜,苕郎与琼奴喜不胜喜,而又悲不胜悲。
琼奴痛斥衷肠,并吟诵杜甫的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苕郎抚慰她说:“不要悲伤。
暂且等候来年,我带你同归辽东吧!”到了出发的时候了。
苕郎的同伴中有一个姓丁的总旗官,是个忠厚之人。
他对苕郎说:“你正燕尔新婚,不便就此抛离。
所办军务,我们分担了。
你在此安慰妻子,等着我们回来。
”苕郎非常感激,置酒为同伴们饯行。
同伴们告别苕郎夫妇,往海南去了。
不料吴指挥侦察到此事,愈加愤怒。
他以抓逃兵为名,逮捕了苕郎,关进监狱中。
竟然杖杀苕郎,将尸体藏进炭窑内。
并急令媒人恐吓童氏说:“那苕郎已死,可以绝念了。
我将选择吉日,派轿子来迎亲,如果再抗拒,定加毒惩不贷!”琼奴让母亲应诺下来。
媒人去后,琼奴才对母亲说:“女儿不死,必为狂暴所辱。
等到夜晚,我将与母亲诀别,以一死相抗!” 母亲也不知该如何办。
当晚,忽然监察御史傅公采到驿站。
琼奴喜出望外,仰天大呼道:“我夫的冤案要昭雪了!”于是具状向傅公申诉。
傅公问明冤情后,便顶住压力上奏皇帝,奉旨审讯勘查。
但查找不到苕郎的尸体。
正在审问时,厅堂前忽然刮起一股羊角风(旋风)。
傅公祝告说:“魂魄有知,前面引路。
”刚说完,那股风便旋转起来,在傅公马前带路,直奔炭窑,并吹去窑中的炭灰,现出苕郎的尸首。
傅公命验尸官验视,尸首上果然伤痕宛然犹在。
吴指挥因此获罪。
傅公命州官将苕郎葬在城廓外边。
琼奴在哭送时,自沉于苕郎墓侧的池塘中。
傅公便命好生安葬,并上奏朝廷。
皇帝批准礼部旌表琼奴之墓为“贤义妇之墓”。
童氏也享受官府的衣食供给,得以优养终身。
心终不死 《槐西杂志》:族侄肇先说,从前中涵叔在旌德做官时,当地有人挖地挖出一个古墓,墓中的棺木与尸骸都成了灰土,只有一颗心还在,血色还赤红赤红的;挖墓者吓得赶快把它扔到水里去了。
墓里还发现一块一尺见方的碑石,上面的字迹还能辨认。
中涵叔得知此事后,便命人将那碑石取来看看。
但挖墓的乡民害怕受连累,已将那碑石敲碎后沉到水中了,并隐瞒说并无此事,不过是里巷间的讹传。
中涵叔罢官后,这才买到那块碑石的碑文的录本。
碑文说:白璧有瑕,黄泉蒙耻。
断魂水溽,骨埋山趾。
我作誓词,祝霾圹底。
千百年后,有人发此,尔不贞耶,消为泥滓。
尔倘衔冤,心终不死。
文末题有“壬申三月耕石翁为第五女作”字样。
大概是其女冤屈而死,以此代墓志述其事吧。
那女子的心仍没有腐朽,受冤枉可能是真的。
然而那“耕石翁”没留下姓名,也没记载那女子的夫族姓氏,又没有写明当时的年号。
所以不知那女子是谁,无从考见其事件始末,致使这桩奇迹没得到张扬表彰,真是太可惜了! 阿(衤盖) 《滇载记》: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明玉珍在四川反元称帝,并亲自带领三万红巾军进攻云南。
镇守云南的梁王及宪司官都逃跑了。
威楚路诸部大乱,到处征兵救援。
大理路总管段功与员外杨渊海合谋,占了一个上上吉的卦,于是决定发兵。
红巾军屯驻在古田寺内,段功遣兵晚上纵火,烧毁古田寺。
红巾军大乱,被烧死者占十分之七八。
段功领兵追击残兵到七星关,又大胜而还。
红巾军败退后,梁王感激段功,把女儿阿(衤盖)郡主嫁给他作妻子,并上奏皇帝,授他为云南行省平章官(最高长官)。
段功贪恋富贵,不愿回大理路。
他在大理的夫人高氏寄来一首词,催促他回去。
其词曰:风卷残云,九霄冉冉逐。
龙池无偶,水云一片绿。
寂寞倚屏帏,春雨纷纷促。
蜀锦半床间,鸳鸯独自宿。
好语我将军,只恐乐极生悲冤鬼哭。
段功便回大理总管府了。
不久他又想走,部下杨智、张希乔挽留他。
他不听。
段功行至善阐时,梁王府就有人偷偷对梁王说:“段平章这次回来,大有吞金马(山)、咽碧鸡(山)之心! 何不早作打算?”梁王于是密召阿(衤盖),交给她一具孔雀胆,命她乘机毒死段功。
段功到了平章官署后,阿(衤盖)潸然泪下,并不执行父亲的命令。
夜阑人定之时,阿(衤盖)对段功私语道:“我父亲猜忌你。
我愿与你一同回大理去。
”于是她拿出孔雀胆给段功看。
段功说:“我对你家有功。
我的脚受伤,你父亲还亲自为我包裹呢!你为何编造这样的恶语。
”阿(衤盖)再三苦谏,段功不听。
第二天,梁王邀请段功到东寺游玩。
走到通济桥时,段功的马突然脱缰奔跑起来。
梁王便命令番将围上去把他杀了。
阿颙郡主听到消息后,失声痛哭道:“昨夜烛下,刚刚给你说,云南施宗、施秀二人为贪恋花女儿而丧身。
今日果然又是厄运降临啊!你虽然冤死,我也不负你命丧黄泉!”阿颙几欲自尽,梁王对女儿防卫甚严。
阿颙忧愁愤懑,作诗道:吾家住在雁门深,一片闲云到滇海。
心悬明月照青天,青天不语今三载。
欲随明月到苍山,误我一生踏里彩。
吐噜吐噜段阿奴,施宗施秀同奴歹。
云片波涛不见人,押不芦花颜色改。
肉屏独坐细思量,西山铁立霜潇洒。
段功的从官杨渊海员外,此时也题诗于粉壁,饮毒药自杀。
其诗云: 半纸功名百战身,不堪今日总红尘。
死生自古皆由命,祸福于今岂怨人。
蝴蝶梦残滇月海,杜鹃啼破点苍春。
哀怜永诀云南土,锦酒休教洒泪频。
杨渊海为段功而自杀,梁王很钦佩,尤为感到可惜;见粉壁上的题诗,更觉有些悲痛。
于是对杨家厚加抚恤,传令用小棺材将杨渊海陪同段功葬在大理的土地上。
张璧娘 《情史类略》:书生林子真,常常在乌石山房内潜心读书。
在他往返路过的街巷里,常见到一个素服淡妆长得很漂亮的女子。
有一天,林子真又去乌石山房读书,突然听见有人喊:“喂,谁家小伙子?慢慢走。
”林子真抬头一看,一个女子正靠在家门口,半掩身子半露面地笑着朝他打招呼。
林子真顿时心慌意乱,口讷说不出话来。
道路上人来人往,纷至沓来。
林子真不好意思走上前去,就用目光向她招呼示意,边看边从她身边走过。
路上,林子真假装同侍奉自己的男僮说话,心里却在想着那位女子。
侍童心里明白林子真的内心想法,暗自记下那个女子的住处。
上完学,回到家中,林子真派侍童前往女子家去转达自己对她的好感,并且,通过打听那女子的邻居老妇,才知道她叫张璧娘。
张璧娘出身于平民之家,出嫁半年后丈夫就死了。
璧娘相貌美丽,身姿妖冶,光彩照人。
街坊巷里,许多年轻男子听说她夫亡而守寡,都争着给她送钱,以期博取璧娘的好感。
张璧娘对他们送来的钱,一个也不接受。
她偏偏暗地里从门户内偷偷观看林子真,心里喜爱上了他,但又担心没有什么好办法得到他。
璧娘的家后面就是乌石山。
乌石山后拐弯处,再向前走几十步就是林子真读书的地方。
张璧娘思念着林子真,她希望清明节到来,利用早上踏青的机会与林子真相见。
清明节的早上,带着酒踏青的人很多,摩肩擦踵,来往不断。
张璧娘走出家门,正好与许多踏青的人相会,一同前行。
许多人也都靠近她用目光盯着她。
这时,林子真也混在人群中间游。
由于他们俩人都怕别人说闲话,相互之间没有说一句话,踏青结束后各自回到家中。
林子真闷闷不乐,于是写了一首诗借以表达自己的愁思,他在诗中说:秋波频传瞥檀郎,脉脉低回暗断肠。
只为傍人羞不语,缟衣飘渺但闻香。
张璧娘住室的梳妆台上方,又有一个小楼阁依山而造。
开始时,林子真派侍童到璧娘家。
璧娘秘密地告诉侍童让林子真晚上到这个地方。
到了晚上,璧娘让侍女把林子真带到这个小房间内藏起来。
夜深人静的时候,张璧娘手打灯笼来到这里,于是男欢女爱极尽于飞之乐。
天快亮的时候,林子真就从这个小楼阁里出去。
像这样,他们度过了几个月的美满时光。
有时,张璧娘也前往林子真读书的山房里,逗情调笑,厮磨亲昵,无所顾忌。
不久,林子真的家搬到临汀他父亲任职的地方去了。
临离开张璧娘的头天晚上,林子真对她没有提及此事,只是一味与璧娘极尽欢乐,开怀畅饮。
第二天,林子真坐车径直离开了璧娘。
时间长了,张璧娘才知道林子真远离他乡,于是她心神不定,若有所失;又因林子真离开时竟不告诉她一声,很轻易地抛弃了她,辜负了她的一片恩情,所以又感到非常懊悔。
心境不佳,逐渐酿成重玻病中她写了一首诗寄给林子真,向他诉说相思之苦。
诗云:黄消鹅子翠消鸦,簟拂层波怅九华。
裙帛褪来腰束素,钏金松尽臂缠纱。
床前弱态眠新柳,枕上回鬟压落花。
不信登墙人似玉,断肠空盼宋东家。
林子真收一张璧娘的诗后,才知道她得了病,然而没有办法,他只有暗暗流泪伤心。
林子真找到一个信使,写好一封信让其转交给张璧娘。
他在信中询问璧娘生活如何,并且与她约定相见的日期。
可是,信使到时,张璧娘却在几天前就死了。
信使从张璧娘处回后,把张璧娘的情况详细告诉给林子真。
林子真失声痛哭,悲痛难忍。
随后,他便作绝诗二首,悼念璧娘。
其一云: 有客何来自越城,闻君去伴董双城。
相期总在瑶池会,不向人间哭一声。
其二云: 潘岳何须赋悼亡,人间无验返魂香。
更怜三载穷途泪,犹洒秋风一万行。
第二年,林子真从临江回到福县,犹豫徘徊,路过张璧娘居住过的地方,走进原先璧娘住过的梳妆楼,只见满屋萧条,尘土厚积,墙壁结满蛛网,燕子在楼内垒巢,却并不鸣叫。
林子真从此再不去乌石山房内读书,还写下了两首感怀往事的诗。
其一云: 落梅到地夜无声,(巾兼)挂空阶碎月明。
徙何朱阑人不见,双悬清泪听寒更。
其二云: 梅花历落奈愁何,梦里朱楼掩泪过。
记得去年今夜月,美人吹入笛声多。
璧娘平常喜好音乐,又特别擅长吹箫。
她曾经到林子真的书房,玉立在梅树旁,为林子真吹奏。
所以林子真在他的诗中提到了这件事。
赵嘏 《全唐诗话》:唐代赵嘏,字承佑,曾在浙西住过。
他迷恋一个美姬,到手后,便想带她到外游历,但赵母不许,只得作罢。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赵嘏携家游鹤林。
浙帅(浙西地方长官)窥见赵家美姬;于是强夺去占为已有。
第二年,赵嘏考中进士。
他写了一首绝诗寄给浙帅。
诗云:寂寞堂前日又曛,一陽一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浙帅见诗后心中不安,知道赵嘏是用蕃将沙吒利强夺韩翀美姬柳氏的故事来讽刺自己。
浙帅便派武士护送美姬,到长安送归赵嘏。
当时赵嘏刚从长安出关,途经横水驿时,看见一队人马颇为热闹,偶然问了一下路人,路上人答道:“这队人马是浙西来的,说是浙帅命他们护送新科进士赵嘏的娘子入京。
” 美姬从轿中也认出赵嘏。
赵嘏下马,揭开轿帘一看,正是他日思夜想的美姬。
美姬抱依赵嘏痛哭不止,竟悲恸而亡。
赵嘏把她葬在横水驿旁。
吴氏女 郑禧《春梦录》:城的西面,有一位姓吴的姑娘,出生在书香门第。
吴姑娘才貌双全,琴棋诗画没有不一精一通的。
名人儒士都很欣赏她。
她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临死前要她嫁给书香门第之家。
吴姑娘依着自己的才貌自负不凡。
永嘉(今浙江温州市)有一个叫郑禧的人,字天趣,在吴家的邻居洪家作客。
有一天,媒婆来到洪家:说吴家祧选女婿很长时间了,因为条件高,很难找到合适的人。
听罢媒婆的话,洪家公子洪仲明开玩笑地说要替郑禧向吴姑娘求婚。
郑禧急忙推辞说,他已有妻室。
媒婆要求郑禧作些诗词,以便她带给吴姑娘看。
郑禧就逢场作戏,随手写《木兰花慢》词一首(阕)。
词中写道: 倚平生豪气,切星斗,渺云烟。
记楚水湘山,吴云越月,频入诗篇。
菱花剑,光零落,几番沉醉乐风前。
闲种仙人瑶草,故家五色云边。
芙蓉,金阙正需贤,诏下九重天。
念满腹琅玕,盈襟书传,人正韶年。
蟾宫近传芳信,姮娥娇艳待诗仙。
领取天香第一,纵横礼乐三千。
第二天,媒波又来到洪家,说吴家的人读了这首词都说写得好。
但是吴母嫌郑禧已有老婆,不愿她的女儿再嫁郑禧。
可是吴姑娘却乐意与郑禧交往。
说完,媒婆便拿出吴姑娘给郑禧的和词。
词中道:爱风流儒雅,看笔下,扫云烟。
正困倚书窗,慵拈针线,懒咏诗篇。
红叶未知谁系,漫踌躇无语小阑前。
燕子知人有意,双双飞向花边。
殷勤,一笑问英贤,夫乃妇之天。
恐薛媛图形,楚材兴念,唤醒当年。
叠叠满枝梅子,料今生无分共披仙。
赢得鲛绡帕上,啼痕万万千千。
又过了几天,吴姑娘暗地里让吴家佣婆来探望郑禧。
佣婆向郑禧转达了吴姑娘的意思,说即使给郑禧作二房也心甘情愿。
并且吴姑娘还嘱咐郑禧,要他托一个与她母亲关系很好的人去劝说她的母亲,以便促成他们早日完婚。
郑禧便托了一个叫吴槐坡的人前去劝导吴母,然而吴母最终还是不同意这门婚事。
有一个姓周的人因此很嫉妒郑禧,便带着许多钱财去讨好吴姑娘的母亲。
吴母有些心动。
郑禧听到这件事后十分着急,又写了一首《木兰花慢》词,托人送给吴姑娘。
词中说:望垂杨袅翠,帘试卷,小红楼。
想琼佩敲霜,鸾妆沁粉,越样风流。
吟怀自怜豪健,洒云笺,醉里度春愁。
有唱还应有和,纤纤玉映银钩。
犀心一点暗相投,好事莫悠悠。
便有约寻芳,蜂媒才到,蝶使重游。
梅花故园憔悴,揖东风让与古梢头。
况是梅花无语,杏花好相留。
吴姑娘收到郑禧的词,也再和其词回寄。
词中说:看红笺写恨,人醉倚,久一陽一楼。
故里梅花,才传春信,先认儒流。
此生料应缘浅,绮窗下雨怨云愁。
如今杏花娇艳,珠帘懒上银钩。
丝萝乔树欲依投,此景两悠悠。
恐莺老花残,翠嫣红减,辜负春游。
蜂媒问人情思,总无言应只低头。
梦断东风路远,柔情犹为迟留。
郑禧反复吟读吴姑娘回寄给他的两首词,深深感到其词文思隽永,才情并茂,于是越发思念姑娘。
随后又写诗一首赠给吴姑娘。
诗中说:银笺写恨奈情何,料得情深敛翠蛾。
须信梅花贪结子,东风着意杏花多。
翠袖笼香倚画楼,柔情犹为我迟留。
何时共个鸳鸯字,吟到春风泪欲流。
吴姑娘也和其诗回寄说: 慈亲未识意如何?不肯令君画翠蛾。
自是杏花开较晚,梅花占得旧情多。
残红片片入妆楼,独倚危阑觉久留。
可惜才高招不得,红丝双系别风流。
他们之间来往书信,互赠诗词还很多,不可能把它们全都写出来。
到了吴母收纳姓周的人送来的彩礼时,吴姑娘号啕大哭,对她的母亲说:“父亲临终前,要我嫁给一个有学问的人。
姓周的人不学无术,他只不过会弹琵琶罢了。
我坚决不嫁他!” 说罢,假装疯癫,拽下头上的花冠髻发摔在地上。
吴母看到其女儿如此这般佯狂,愤怒之下殴打女儿,其女由于愤怒而成疾,而且病一天天重下去。
这时候,吴母才感到非常后悔,害怕违背女儿的心意,会出现不好的结局,随即把彩礼送给媒婆让她还给姓周的人。
但吴姑娘已无法好转,并留下遗书给郑禧说:“我的病完全是为了您。
如果病不好而死去,就是怀恨长眠于地下,也不敢忘记您对我的感情。
”在信的末尾,姑娘又写了一首诗道:青衣扶起髻云偏,病里情怀最可怜。
已自恹恹无气力,强来纤手写云笺。
吴娘姑归终前,哭着对身边的婢女梅蕊姑娘说:“我生是为郑禧生,死也为郑禧死。
待我死后,要把郑郎的诗词书稿秘密地藏在我的棺材中,以便成全我的遗愿。
” 吴姑娘死后,郑禧写祭文悼念她。
随后又作悼亡诗追念故人情怀,诗中道:相见愁无奈,相思自有缘。
死生俱梦幻,来往只诗篇。
玉佩惊沉水,瑶琴怆断弦。
伤心数行泪,尽日落花前。
又作一绝诗说: 诗写新笺几往来,佳人何自苦怜才。
伤心春与花俱尽,啼杀流莺唤不回。
后来郑禧召见箕仙,并从她那得到一首词。
词中说:绿惨双鸾,香魂犹自多迷恋。
芳心密语在身边,如见诗人面。
又是柔肠未断,奈何天不从人愿。
琼销玉减,梦魂空有几多愁怨。
郑禧读完这首词,由此引发对吴姑娘的思念情怀,感伤之下,又写《木兰花慢》表示对往事的追念。
词中讲:任东风老去,吹不断,泪盈盈。
记春浅春深,春寒春暖,春雨春睛,都来杀诗人兴。
更落花无定,挽春情,芳草犹迷舞蝶,绿扬空语流莺。
玄霜著意捣初成,回首失云英。
但如病如痴,如狂如舞,如梦如醒。
香魂至今迷恋,问真仙消息最分明。
后夜相逢何处,清风明月蓬瀛。
吴姑娘的母亲,痛苦地回忆起女儿,思念之情切切。
终于忧患成病,不久也死去。
会稽女郎 《列朝诗集》:兖州东部新嘉驿的墙壁上,有人题写了一篇自传云:我自幼生长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攻于书画诗史。
刚刚成年,就被嫁给一个北方粗汉。
以我万般风雅之身,去侍奉那个极端自负而不讲道理的男人;加之他那个大老婆是个妒妇,每日作河东狮吼,真让人难以忍受!今早我找他评理哭诉,正赶上他在发怒,便马上鞭笞乱下,像对待奴婢一样地侮辱我。
我气愤填膺,竟被折磨得爬不起来。
啊!我与笼中鸟又有何区别呢?死,并不足惜,只恐委身草莽,湮没无闻。
因此我挣扎着活下来,乘家里人熟睡之机,偷偷跑到驿站后一庭,以泪和墨,挥笔在壁上写诗三首,但愿知音者读后,能为我的悲惨命运而叹怜,那我也就死且不朽了! 底下接着题写有三首七绝: 银红衫于半蒙尘,一盏残灯伴此身。
恰似梨花经雨后,可怜零落不成春。
终日如同虎豹游,含情默坐憾悠悠。
老天生妾非无意,留与风流作话头。
万种忧愁诉与谁,对人强笑背人悲。
此诗莫作寻常看,一句诗成千泪垂。
明朝天启初年,我与袁小修北上时,还见到这篇自传和诗作以及许多和诗,后来再经过新嘉驿,墙壁上的文字却已墨迹模糊,很难辨认了。
缺月难圆 《滦一陽一续录》:沧州有个名叫董华的人,读书不成,流落到市肆上做管帐伙计。
但他又不擅长此道,被别人所排挤,丢了饭碗,只得以卖药卜卦糊口,穷困得无立锥之地。
他的母亲和妻子帮人家缝洗衣物添凑点钱,全家还是穷得揭不开锅。
这一年又闹饥荒,董华全家关门挨饿,眼见只有死路一条。
听人说邻村有个富翁要买妾,董华便和母亲商量,想卖妻子以求存活。
妻子起初不答应,董华告谕她说:“失节事大,但让母亲饿死,其事更大。
”于是,董华妻流着伤心的眼泪屈从了;但她要丈夫保证,倘若她将来生还,两人仍然做夫妻。
董华应诺了。
董华妻有姿色,颇受那富翁的宠爱。
然而枕席间,她的脸上时常可见泪痕。
富翁追问其中原由,董华妻毅然对答说:“我的身子已经属于您,事事可听凭您处置;至于我感忆旧恩,怀念前夫,虽然是刀锯搁在脖子上,也不能让我斩断这种心思。
”那年又闹饥荒,董华和母亲都惨遭饿死。
富翁听说后,担心有变故,便对董华妻封锁消息。
有个邻居老太太偶然泄露了消息,董华妻得知后并不哭,痴坐了许久。
她告诉服事她的婢媪说:“我之所以忍受玷辱到今日,一则是为了让婆婆和丈夫活命;二则是由于现在的主人已有七十多岁,想必活不了几年,就要去见阎王了,我还年轻,以后主人的儿子必定不想留我在家,我还有希望与我丈夫缺月再圆哩!而今什么都完了阿!” 说完突然起身打开窗子,跳楼而死。
这个故事与前面记载的“福建学院妾”的故事相似。
但那个故事说的是儿女情深,男女主人公互以身殉,彼此都能没什么憾事;而这个故事则说的是女主人公为了养活婆婆与丈夫的性命,万不得已而失身,却终究没能救活婆婆与丈夫的命,事与愿违,徒遭玷污,于是她悲痛地自决于世,怀恨于九泉之下,真令人悲叹啊! 不敬妻父之报 《云溪友议》:崔涯的妻子雍氏,是扬州总校官的女儿,仪质闲雅。
夫妻俩甚为和睦。
雍家因为崔涯诗才出众,甚有名气,对他的资助总是十分丰厚。
但崔涯对岳父并不敬重,只是称之为“雍老”而已。
雍总校渐渐不能忍受女婿的轻视。
有一次,他勃然大怒,手持长剑,喊来女儿,说:“为父是北方粗汉,只会弓马武艺,养女儿本该嫁给军中之士。
然而我钦慕读书人的才德,因此将你嫁给崔涯,现在我非常后悔。
你既然错嫁了人,也不能再改嫁他人了,还是出家了事。
如若不从,我用剑斩了你!”说完,立即命令女儿削发为尼。
崔涯赶来向岳父请罪谢过,悲泣不已。
但是雍总校不为所动。
雍氏只得悲苦哀号,向丈夫辞别。
崔涯赠给妻子一首诗,其中写道:陇上流泉陇下分,断肠呜咽不堪闻。
姮娥一入宫中去,巫峡千秋空白云。
钗头凤词 《耆旧续闻》:陆游,字务观,妻子唐氏,是舅舅的女儿。
夫妇俩伉俪相得,但陆游的母亲不甚喜欢这个儿媳,于是逼迫陆游休了唐氏。
唐氏改嫁给当地一位公子。
有年春天,唐氏与新夫一同出外游玩,在禹迹寺南的沈氏园巧遇陆游。
唐氏与夫说明情况,便请陆游一起喝酒。
陆游心情惆怅,在沈园壁上题写了一首《钗头凤》。
其词云: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后来唐氏见到这首词,也和了一首,其中有“世情薄,人情恶”的句子。
不久,唐氏忧郁而逝。
人们闻讯无不为之怅然伤感。
自从与唐氏在沈园邂逅之后,陆游难以忘情。
每次从沈园经过,必定登上寺楼眺望。
他有首绝句就是说这件事的。
其诗曰:落日城南鼓角催,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见惊鸿照影来。
唐氏死后,沈园也三易其主。
陆游怅然有怀,写诗感慨道:枫叶初丹槲叶黄,河一陽一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俗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来陆游梦游沈氏园,又作了两首绝句。
其诗曰: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市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羞见牵牛织女星 《列朝诗集》:张红桥是闽县的一个民家之女。
家住红桥西面,因而以红桥来作自己的名字。
张红桥聪明颖慧,博学,特别喜好写诗作文。
名门望族纷纷向她求婚,她都一一回绝。
父母问她为什么不嫁人。
红桥回答说:“不是我不想嫁人,而是想嫁给一个像李白那样有才华的人。
”这话传到了一些舞文弄墨者的耳中,他们都以诗为媒,争相写诗寄给张红桥让她挑眩张红桥品评这些诗的优和劣,但没有答应一个人。
县城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寄给张红桥的诗写道:重帘空见日昏黄,络纬啼来也断肠。
几度系书君不答,雁飞应不到衡一陽一。
永泰王偁特别钟情于张红桥,他专门租居在张红桥邻居家,以便能见到红桥,得到她的青睐。
有一天,张红桥刚睡醒起来,王偁就偷偷看她。
随后他又寄诗给张红桥说:象牙筠箪碧纱笼,绰约佳人睡正浓。
半抹晓烟笼芍药,一泓秋水浸芙蓉。
神游蓬岛三千界,梦绕巫山十二峰。
谁把棋声惊觉后,起来香汗湿酥一胸。
张红桥看到王偁的诗,恨他太轻薄,于是深藏在家中不再露面。
日子久了,王偁愁怅苦闷地回到家中。
后来,王偁的朋友,家住福清的林鸿路过张红桥的家门口时,就留住在张红桥东面的邻居家。
正巧,他看见张红桥在她家门口前焚香祷告,于是就托红桥邻家老妇给红桥送去一首写给她的诗。
诗云:桂殿焚香酒半醒,露华如水点银屏。
含情欲诉心中事,羞见牵牛织女星。
张红桥看到林鸿送来的诗,便提笔写诗回答他:梨花寂寂斗婵娟,银汉斜临绣户前。
自爱焚香消永夜,从来无事诉青天。
邻居老妇拿着张红桥写的诗向林鸿贺喜说:“张姑娘自从束发成人以来,拿着诗向她求婚的人很多,她从来也没有挥笔写诗给过任何人回答。
现在只看中你一人,张姑娘便作诗给予回答啊!”林鸿听到这老妇的话,大喜过望,便买通东邻老婆,向张红桥表达自己求婚的殷切心情。
一个多月后,林鸿才得到张红桥的回音,答应了他的要求。
随后林鸿就搬到张红桥的家祝住在红桥家的外间里。
在他们俩定情的晚上,林鸿作诗对红桥说:云娥酷似董娇娆,每到春来恨未消。
谁道蓬山天样适,画栏咫尺是红桥。
张红桥也作诗说: 芙蓉作帐锦重重,比翼和鸣玉漏中。
共道瑶池春似海,月明飞下一双鸿。
从此以后,他们俩人一唱一和,相互切磋诗艺,感情一天天深厚。
王偁听到林鸿和张红桥订婚的事后,就隆装盛服,打扮一番,前来拜访林鸿,并请求见一见张红桥。
红桥得知王偁要见她,就藏不露面,回避着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一句话文案: 被迫成为大佬其实我真的是个正常人为什么你们都觉得我是大佬 江奕奕一朝穿越,发现自己穿越进单机求生游戏,全名《星狱风云》,别名《玩家花式送死的一百零八种死法》,以高难度,高死亡率以及NPC超强著称。 如果游戏变成真人版,怕不是活不过半小时? 江奕奕心里一凉,在玩家操纵的游戏角色和路人甲之间,果断选择了路人甲,却未料就此开启了被动成为大佬的日常。 阅读提醒: 1.金手指大开,从开/
比起穿进血型文中更让江楚些崩溃的是,她穿成了这本书女主的渣A老爸或者说老妈? 渣A老妈靠着女主母亲顾灵均家飞黄腾达,联合小三害死原配后夺取了本该属于女主的家产,让女主有了苦情的基本条件。 至于结局,这个渣A当然也没好到哪里去,最终被女儿的六个A搞得家破人亡,死无葬身之地。 江楚些一点儿也不想重蹈原身的覆辙,既不想渣人,更不想被杀,她只想平静地度过等等,旁边睡的这个人怎么那么像顾灵均? 江楚/
这一片校区有两大传说。 一是附中校霸裴允,一挑十毫发无损的事迹流传甚广。 二是三中校草秦昼,家境贫寒,体弱多病,一学期有半学期请病假。 高二开学的时候,裴允转学了,两大传说成了同桌。 刚开始,同班同学都害怕裴允欺负校草,后来,他们眼睁睁看着裴允不知哪来的自信,非要教秦昼学习。 秦昼:你的月考才考了250分。 裴允:分数并不能衡量一切,我要传授给你的是人生经验。 *** 裴允在高二那年被安排/
文案: 为了汲取信仰,给地府供电,鬼王林璇投身娱乐圈努力吸粉。 然而贵圈不好混,鬼王殿下奋斗两年,混成了娱乐圈毒瘤,走投无路只好去抱圈内第一霸总的金大腿 霸总掏出了又粗又长的桃木剑 「烛光晚餐」 林璇:不是要请我吃大餐吗?带我来这儿干嘛? 宋天师:所以你不吃 林璇:我不吃厉鬼也不在凶宅进餐谢谢! 「片场」 导演:你对角色的理解有问题 林璇:不会啊,我咨询过作者 导演:作者死了五十年了 林璇/
人气男团成员江时雨,肤白貌美大长腿,每天都在cp文里和队友谢伊绝美爱情slay全场。 然而这对模范营业cp,私下里却是一对舔屏帅哥激情八卦的小姐妹! 江时雨:每天沉迷霸总哥哥盛世美颜无法自拔~ 谢伊:醒醒霸总哥哥并不care你! 江时雨:那我就默默舔屏,独自美丽 突然有一天 江时雨:啊啊啊啊霸总哥哥给我递微信了,他想跟我谈夜光剧本!他是不是还想用金钱收买我的灵魂! 霸道总裁傅锦尧很委屈,他/
日本有一位常年霸占畅销书榜首的现代文学作家。他的故事充满想象,却也讽刺着人性的黑暗。 为了鼓励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踊跃创作,文学界用那位作家的名字创办了一个新的文学奖项,芥川奖 芥川从小就有一个特殊的超能力,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陷入沉睡,在睡梦中他会穿越到不同的世界。 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身边的人,可是没有一个人相信是真的 然后 芥川就把穿越的事情写成书告诉了全世界的人 再然后 他的书火了。 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