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册 第四十六章 死而不朽(1/3)

忽听门外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西厢的门被大力推开,高曜疾步地走了进来。

我连忙起身行礼:“女录朱氏参见皇太子殿下。

” 高曜身着象牙白团龙纹圆领袍,金丝小冠上嵌着一颗深蓝宝石,以青玉簪束发。

面如冠玉,唇若施脂。

眉如远山,目若朗星。

他俯身扶起我,袖口的金丝紧紧贴住我的掌缘,挺阔粗硬,透着新贵的刚强与勃发。

近一年未见,他已经整整高出我一个头。

尚未开言,俱已含泪。

高曜道:“孤早就想去看望姐姐了,奈何后宫重地,不能随意踏入。

幸好姐姐和百官一样,有休沐之日。

否则,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与姐姐相见。

” 我哽咽道:“玉机恭贺殿下得偿所愿。

” 高曜紧紧握住我的手,凝视片刻,忽然退了两步,深深一揖:“孤能有今日,全赖姐姐多年来的教导扶持。

”我大吃一惊,正欲上前扶起,却听他续道,“姐姐身负母亲托孤之请,因此姐姐的教导扶持,便是母亲的教导扶持。

还请姐姐莫要推辞,受孤一拜。

” 于是我缩了手,端端正正还了一礼:“微臣不敢——”于是再说不下去,各自起身,唏嘘流涕。

小东子在一旁笑道:“启禀殿下,一会儿宫门就要下钥了,朱大人还得赶回宫去。

好不容易见了,如何只顾着哭?”说罢把手一挥,宫女们捧上铜盆、热巾等物。

高曜笑道:“正是,孤有好些话要和玉机姐姐说。

”于是各自净面,小东子忙吩咐换茶来。

高曜道:“之前孤在府里,听说父皇已经命人拟诏策孤为太子,孤还不相信。

当时真想派人进宫来问一问姐姐。

可是为了免生事端,终究连芸儿也不敢告诉。

终于等到这一日,像做梦一样。

” 我正要再次相贺,忽而一奇,转口道:“殿下并没有在中书任职,却知道圣上几时拟诏?是谁告诉殿下的?” 高曜笑道:“就知道姐姐要这样问,自然是中书省的一位大人告诉孤的。

”见我仍有询问之意,忙又道,“不过此人是谁,姐姐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 我垂眸一笑,叹道:“太子还没有册封,有人便忙着要讨殿下的欢喜了么?” 高曜道:“这也是人之常情。

论理,他泄露省中机密,应当被贬出京城才是。

不过,还是留待以后慢慢处置,这个时候,孤不忍令父皇烦心。

” 我愈加惊奇:“殿下竟要处置此人?” 高曜笑道:“这是自然。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244],父皇最不喜欢这样三心二意的臣子,父皇不喜欢的,孤也不喜欢。

” 我叹道:“也罢,‘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245],这样的人,一味趋奉主上,的确不堪大用。

日后殿下将他远远地打发出京城,也就是了。

不过……”我斟酌着道,“殿下如果现下就告发此事,也许会更得圣心。

” 高曜笑道:“听闻玉机姐姐险些为人所害。

” 我不明白他为何忽然提起此事,不觉一怔:“玉机终究也没有……这件事情殿下是如何知道的?” 高曜笑道:“那一日施大夫来议事,说起祠部遣还僧道的事,孤因此知道姐姐家中的事。

那慧贵嫔着实胆大。

” 究竟连施哲这样以清廉公正著称的官员,都向皇太子表明忠心了么?我不禁笑叹:“殿下连慧贵嫔都知道了,想来施大人说得仔细。

” 高曜笑道:“姐姐别怪施大人,是孤急于想知道姐姐府中的情形,所以问得仔细罢了。

” 我欠身道:“多谢殿下关怀。

然而此事尚未细查,并不见得是慧贵嫔。

” 高曜满不在乎道:“无妨,孤就当是她了。

”想是室中燥热,他松了松颔下的红缨,道,“孤请问姐姐,既然那明虚说有宫中人主使她诬陷高淳县侯府,姐姐为何不让施大人追查下去?如此轻易放过此人,万一她再生事,那该如何是好?” 我随手拿起银杏摆正的青玉珠串:“大约和殿下暂不处置那名官员的理由一样,不想陛下因此事烦心……或是多心。

” 高曜笑道:“到底是姐姐最明白孤。

若在从前,孤不敢不向父皇告发他,如今终于有一些进退腾挪的余地了。

” 我叹道:“其实殿下出宫以后,慧贵嫔一直将历星楼打理得很好。

不但派人辛勤打扫,且慎妃娘娘寝殿中的陈设,也一直都保持原样。

玉机瞧着,太子宫的事,她也是用心张罗的。

这些无凭无据的旧事,还请殿下不要放在心上。

” 高曜道:“姐姐竟如此宽宏大量。

也罢,就念在她对母亲还有几分敬意的分儿上,饶过她吧。

” 我本以为高曜有要紧的事情告诉我,谁知自踏入太子宫到现在,不过说了些前朝后宫的琐事:“殿下唤玉机来,就是为了说这些闲话的么?” 高曜笑道:“没错。

在桂宫里,闲话比大话可贵。

可惜姐姐就要回宫去,否则真想留下姐姐,好好说一日闲话。

” 我微笑道:“日后尽有说话的时候,只怕殿下不耐烦听玉机啰唆。

” 高曜双眸一亮,道:“姐姐这样说,是愿意留在宫里,像襄助父皇一样,帮孤打理政务么?” 我惊觉食言,沉吟道:“这……其实玉机早已到了出宫的年纪。

待殿下登基,玉机想出宫去。

” 高曜甚是失望:“留在宫里岂不是好?” 念及往事,我不禁神思倦怠:“玉机承蒙殿下恩信,不负慎妃娘娘所托,得见殿下册封为太子,于愿已足。

宫中虽然富贵繁华,然而玉机毕竟老了,想出宫去过一些平淡的日子。

” 高曜叹道:“既这样说,孤只有赏姐姐封地府邸、粟帛奴婢了?只是这些物事姐姐何曾放在眼中?倒显得孤没有诚意报答姐姐的恩情了。

” 我淡淡一笑:“粟帛能保衣食无忧,如此足矣,别的实在不必。

” 高曜笑道:“赏赐的事,慢慢说不迟。

姐姐虽不想留在宫中,当下的事情却仍不得不理会。

孤手中正好有几件拿不准的事,要来请教姐姐。

” 我笑道:“原来殿下唤玉机来,竟是要参议政事。

说过了闲话,还是要说大话。

” 高曜道:“所以闲话才比大话可贵。

” 我笑道:“天下之事,殿下一言而决。

” 高曜道:“虽然如此,可这几件事是父皇当初亲自交办的,孤不愿令父皇不悦,更不想刚刚监国便忤逆圣意。

”说罢挥一挥手。

小东子命人上了点心、换了茶水。

于是议了几桩政事,起身告辞。

高曜亲自送我到二门,这才回转。

还没出太子宫,银杏便忍不住问道:“奴婢瞧着太子殿下有为姑娘出气的意思,姑娘怎么倒为慧贵嫔说话?” 我叹道:“‘平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人,没有权势,没有子嗣,没有亲人,没有自由。

’我答应了陛下,不去追究她的。

” 刚刚踏进益园,金水门便落锁了。

忽见小钱从梅树下钻了出来,银杏手中的宫灯一晃,抚胸道:“钱公公怎的在这里?” 灯光照亮一树白梅,唯有小钱的鼻尖是通红的。

我笑道:“我又不是不回来了,天这么冷,巴巴的在这里等着我做什么?” 小钱道:“大人打发绿萼姑娘先回宫,绿萼姑娘等了许久也不见大人回来,正急得团团转。

奴婢就出来等着大人。

” 银杏掩口一笑:“钱公公一定是嫌绿萼姐姐啰唆。

” 小钱忙低了头,讪讪一笑:“这……奴婢不敢。

不过确有一件要事,须得早早禀告大人。

刚刚简公公派人来报,华阳公主去定乾宫侍疾,告了大人一状。

” 我愕然驻足:“告我?告我什么?” 小钱道:“华阳公主告发大人休沐日私自去桂宫谒见太子。

” 我更是惊异:“华阳公主的消息倒快,她是如何知道的?” 小钱道:“奴婢猜想,华阳公主虽然聪明,可年纪还小。

能在宫中布下如此耳目的,唯有慧贵嫔。

想来是慧贵嫔得知信息后,告诉华阳公主的。

” 银杏恍然道:“慧贵嫔竟懂得借华阳公主的势,借华阳公主的口。

不过姑娘曾是太子殿下的侍读,休沐日去拜见一下,有何大不了的?” 我哼了一声:“此事可大可小。

慧贵嫔很聪明,华阳公主是圣上的爱女,无论她说什么,圣上都不会怪罪。

那圣上怎么回答公主的?” 小钱道:“陛下说,是自己让朱大人闲来去桂宫与太子一道参详政事的。

何况今日休沐,想来只是叙一叙旧日的师生之情罢了。

” 他是曾这样说过,当时我拒绝了。

今日这样盼着能见高曜一面,倒是我自己口是心非了。

然而他依旧在华阳公主面前维护于我——这是第二次了。

我满心惭愧与感动,低了头说不出话来。

益园的风清冷安静,鱼儿都沉在池底睡了。

西门的两个老宫女扬起宫灯,向我们频频招手,仿佛在召唤我回家。

银杏以为我忧虑,便道:“只怕明日陛下会问姑娘,姑娘可要想好,该如何应对。

” 灯光如暗锦华丽,照出若隐若现的一片胭脂红的梅骨朵,像是谁瑰丽而绰约的情意。

我的心平静而酸楚,叹道:“西门也要下钥了,快走吧。

” 然而皇帝并没有问我,我也再没去过桂宫。

进了腊月,皇帝已经不能再处理政事了,整日卧病在床,起不了身。

只有用过早膳后的一个时辰精神尚好,可以将皇子、公主和他们的母亲都唤来,安享片刻天伦之乐。

这种时候,我和封若水通常是回避的,倒是龚佩佩,因是祁阳公主的侍读,倒常常陪侍在侧。

我们三人闲来相聚,不知不觉说起皇帝的病情,都不约而同沉默了。

周围静得怕人,天地屏息,无所事事,仿佛只为等待这一时刻。

旧的叶子退去了,新的嫩芽才能长起来。

谁能不死?只是“死而不朽,前哲所尚”[246],高思谚该算做到了吧。

腊月已经过半,宫里一面预备着过新年,一面把皇帝的梓宫都备好了。

大半个月,一件政事也无,更不必去定乾宫侍疾。

为了避开华阳公主和慧贵嫔,我每隔三日,才在午后时分去定乾宫请安,通常皇帝都昏睡着,我根本见不到。

于是我整日在漱玉斋读书作画、睡觉养息,或与封若水、龚佩佩闲谈。

自从皇帝不理政事,封若水的公事也少了许多。

写往太子宫的奏折,皇太子并不能及时回复,听说积下不少,因此封若水便每三日才写一封奏报送到太子宫。

倒是龚佩佩每日服侍祁阳公主上下学,最为忙碌。

这一日巳时已过,我呆坐在榻上,心不在焉地看绿萼和银杏抄录一卷古本《六韬》。

说好一人抄半部,两人一面抄着,一面为谁抄的字数更多嘻嘻哈哈议论不休。

我回过神来,口吻不免生硬:“你们两个,抄兵书也不得安静。

”绿萼和银杏相对挤挤眼睛,都埋下头去。

忽听小钱在门外道:“启禀大人,简公公来了。

” 绿萼跳了起来,一把掀开了厚重的门帘,笑道:“这会儿娘娘公主们都在定乾宫,公公怎么到漱玉斋来了?” 小简行过礼,恭敬道:“今日娘娘们都不在。

奴婢奉圣命,请大人去定乾宫说话的。

” 我一面伸出手让绿萼擦去腕间的墨渍,一面微笑道:“怎的都不在?” 小简道:“今日华阳公主被昱贵妃娘娘支去信王世子王妃那里了,陛下这才有半日的空闲。

其实陛下早就想和大人说话了。

” 我笑道:“这么说,信王世子和启姐姐回来了?” 小简笑道:“信王世子夫妇一起从西南回来了,还带回了安定县主呢。

” 我奇道:“不是说明年才回来述职么?” 小简笑道:“还不是因为世子夫妇在西南有功?陛下特意命他们回来过新年的。

过几日还要进宫来给太后请安呢。

听说安定县主机敏可爱,太后早就想见一见了。

”见我抚平衣袖,抱了手炉,忙又道,“光顾着说这些没要紧的,大人快请,再迟了,陛下恐怕又要睡了。

” 日头正好,皇帝身上盖着薄被,在阶下仰面晒太阳。

浅金的日光透入他肌肤深处,一张脸粗糙木然似误被刻刀刮伤的蜡像。

卍字纹被面浮彩盈辉,似日下流云锦绣无边。

他旁边摆着一把交椅和一张小几,几个宫人远远站在一旁,垂首恭立。

小简道:“大人先过去坐,奴婢命人沏茶去。

”说罢向银杏使个眼色,两人一道退了下去。

我放轻了脚步,上前行了一礼,轻声道:“微臣女录朱氏,参见圣上。

” 好一会儿,皇帝慢慢睁开眼睛,迎着日光费力地辨认了一会儿,才道:“坐。

” 我挨着交椅坐下,身姿笔挺,不敢深靠。

他凝目片刻,道:“许久没见过玉机了。

” 的确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到他了。

他比印象中更加消瘦,双颊深凹,下颌尖尖。

双目张开,大而突兀,双目合起,形同朽木。

他双唇间浮起一个干冷苍白的微笑,似五彩绢花中一只濒死的蝶。

我黯然无语,小心端起盛了温水的白瓷碗:“陛下要喝水么?” 皇帝没有力气点头,只合一合眼皮。

连眼皮也不能全然合上,露出半截欣慰平静的目光。

我招一招手,命人用小枕来垫高他头颈,细细喂他喝了半碗水,又拿出帕子拭净他唇角的水渍。

他努力侧一侧头,微笑道:“都说要和你一起读书说话,明明没什么政事,却一直不得闲,你也不来御书房了。

” 我放下碗,淡淡道:“微臣不敢搅扰陛下安养龙体。

” 皇帝叹了一声,依旧合上双眼:“最后一次和你好好说话,应该还是在青州的时候。

再上一次……大约是和你一起观星。

也是这样坐着,那一日好像还看见了特别的星象,还记得么?” “彗孛大角”的星象,我如何能不记得?那预示兵相的亮白长尾,像城下炮口的滚滚浓烟,燃烧了整个夜空,久久不绝。

加之西北天子气的缘故,皇帝疑心战事将起,于是对昌平郡王格外苛刻,至今幽禁潭州,不许回京。

高旸远谪西南,高曜冷寂多日。

我垂头道:“微臣愚钝,并不记得有什么特别的星象。

” 皇帝了然一笑:“你的学识时多时少,记性也时好时坏。

”停了一停,他又道,“近来朕总是梦见过去的事情。

大约人快死了,都是这样的。

”因他一直合着眼睛,我才可以无声无息抬起袖子,承接即将垂落的泪滴。

好一会儿不见我回话,他不禁一笑,“别人听见朕说这个‘死’字,都忙不迭拦着。

偏偏你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 我叹道:“有一句话,‘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247],还有一句话,‘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248],说的都是自欺欺人罢了。

死是凡人必经之路,有何不能说?” 皇帝道:“你甚少说话这样辛辣无情,一句话便骂死儒道的沽名钓誉之徒。

” 我叹道:“实是微臣口不择言,陛下恕罪。

” 皇帝道:“无妨。

”他忽然张开眼睛,迟疑了好一会儿,才问我道,“那枚三才梭,你还带在身边么?” 我答道:“自从微臣因那枚三才梭得救,便日日戴在项间。

” 皇帝从被中伸出一只黑黄骨瘦的手。

我慢慢侧过身去,自项间摸出了那枚三才梭,费力地解下,用帕子擦拭干净了,双手放入他的掌心。

小小的三才梭压得他手掌一沉,五指虚握着,小心翼翼地捧到胸前打量:“别的姑娘都喜欢戴项圈珠链,偏偏你把暗器戴在身上。

” 石头磨成的三才梭是周贵妃早年所用的暗器,铜制的三才梭是周贵妃如今授徒所用的暗器。

可惜皇帝都没有留存。

“微臣感念那位侠士的救命之恩,就把它当作护身符,日日戴着了。

” “不忘恩,不忘本,都是好的。

”说罢将三才梭还给了我,“这些年,你找到那位侠士了么?” 我垂头道:“微臣惭愧,一直没有寻到。

那位侠士再也没有露面。

” 皇帝嗯了一声,目光驰远:“罢了。

耐心等一等,他会回来的。

”他口中的“他”,仿佛是“她”,又仿佛是“他”。

我低头把三才梭上的丝带绕整齐了,小心翼翼地放入荷包。

才说了一会儿话,皇帝便累得有些神思不属了。

他依旧合上双目,缓缓道:“听说你前些日子去见太子了。

” 我一怔,背心芒刺顿起:“是。

十月初六休沐那日,因太子殿下有几件政事拿不准,所以唤微臣前去参详一二。

” 他的口吻依旧无力:“是什么样的政事?” 我微微一笑:“是铜铁专榷之事,陛下曾命微臣去政事堂听群臣堂议,微臣也曾写了奏报。

后立东宫,这件事便交托到太子殿下手中了。

” 皇帝缓缓道:“你是如何回答太子的?” 我从容道:“太子殿下曾在三司任职,陛下历年来对民生的关怀和筹措军饷的艰难,殿下怎能不知?因此微臣并没有多说,只说些后汉的旧事。

” “何事?” “光武帝刘秀乃是豪强出身,所以历代后汉皇帝都优待豪门大族,中兴后毫无革新气象,以至于后汉不过维持而已,再无前汉的磅礴大气。

但我大昭不同,太祖与光武出身相近,却能超脱己身,向一众豪族挥刀。

土地归于庶民,财货归于朝廷。

如此赋税不加,民怨不起,国用却还充足。

”见他唇边微有笑意,我愈加镇定,“人说,‘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249]。

可是微臣以为,能失己,方能越己,能越己,方能越众。

否则,那‘众’也只是‘小众’,并非‘大众’。

吾皇‘失己越众’,实是不世出的明君。

” 皇帝眉心一松,忍不住笑了起来:“他都这样大了,你还给他说故事听。

” 我淡淡一笑:“微臣哪里懂得教皇太子殿下政事,只能说些陈年旧事,供太子参详罢了。

还有两件……” 皇帝道:“罢了!不必再说。

”说罢微微侧过头去,似有多此一问的教条愚蠢之感,“朝政之事,不提也罢。

”说罢长长吁了一口气,不再言语。

暖阳在身,清风沉密如诉。

好一会儿,他睡着了,只是鼻息一深一浅,似是透不过气。

我不敢走开,依旧在他身边端坐着。

他的眼珠转了两转,搭在龙头扶手上的左臂从被中滑了出来。

我正犹豫间,忽然风大了。

我拢一拢斗篷,晾在外面的指尖转而冰凉。

我只得轻轻抬起他的腕,将他的手送入被中。

皇帝猛地睁开双眼,左手一缩,五指箕张,如笼扣下,紧紧抓我的手背。

我不明所以,不知他病重之际不知哪里来的力气,挣脱了两下,骨节生疼起来。

我唤道:“陛下……” 他瞪着我,辨认了好一会儿,神色方慢慢松弛,只是指间力道不松。

我忙问道:“陛下要喝水么?” 他溘然长叹,露出两分幽冷怆然之意。

一张脸像在冰水中窒闷了许久,手上愈加用力,恍惚而急切:“朕……刚才梦见李演了。

” 我一惊:“李公公?” 皇帝道:“他对朕说,瑜卿是冤枉的,瑜卿……”说罢慢慢转过脸,奋力睁大空茫混浊的双目,死死地盯住我,“是冤枉的。

” 我本不信幽冥之事,此刻竟不觉悚然,仿佛李演的魂魄就在不远处冷眼看着这一幕。

若不是皇帝抓得太紧,我内心深处的惶怖与虚冷定会被他感知无疑。

近午的日光饱含暖意,风小了,恰到好处地驱散些许恐惧。

我定一定神,索性将另一只手也覆在他凸起的指节,手心触到山石一样的粗粝和坚定。

我淡然一笑:“冤枉?难道陛下责怪过皇后娘娘么?” 他一怔。

是呢,在舞阳君之事上,他从未公然责备过陆皇后,更没有定罪。

他只是一味地疑心和冷落。

既无定罪,何谈冤枉?他所问非人,李演的梦更是所托非人了。

我的回话,相对他愧疚而疑惑的心,实是空洞而准确。

他的手慢慢松了下来,一如他的思维已经远远跟不上他此问的初衷。

他讷讷道:“是么?” 这一问彻底驱散了我心中仅余的伤感和柔情,我端坐如仪,笑意平和:“陛下累了,才会胡乱做梦。

还是再睡一会儿的好。

”说罢将他的左手送入被中。

皇帝有些心烦意乱:“朕睡不着……” 我笑道:“那微臣给陛下念书听。

” 皇帝叹道:“也好。

就念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吧。

” 我顿时怔住,不觉一笑。

他问道:“笑什么?” 我笑道:“好些年前在景园的时候,夷思皇后政事繁忙之余,也曾命微臣念过《大人赋》。

” 皇帝有些意外,仿佛对陆皇后的喜好知之甚少:“原来皇后也喜欢《大人赋》。

” 我一面招手命小简拿书来,一面悠然向往:“那时候皇后娘娘正监国,娘娘还问微臣,究竟是做仙人好,还是代陛下牧守天下好。

” 皇帝定定地看着我。

我只低头翻着司马相如的文集,翻书声似流水,缓缓倾落最后的试探与失望。

良久,他力不从心地叹道:“即便是帝王至尊,亦不过是凡人。

哪有做仙人快乐逍遥。

”说罢转过头,目光向天,坦然无愧,“哪怕朕死了,魂魄也要在天上,好好看着这天下。

朕要看太子能不能做一个好皇帝,看着这江山流转,将往何处去?!” 我淡淡道:“太子殿下会是一位明君的。

” 皇帝含糊地应了一声。

我终于翻到了《大人赋》,再抬头时,他眼角忽然多了一道银丝般的泪痕。

他再没有说话,只合目听我念着,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视眩眠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

乘虚无而上遐兮,超无有而独存。

” 念罢,我竟无力合起书,双手一颤,泪滴洇湿了字迹,书与泪一同跌落在地。

风贴地吹过,书页自左至右极快地翻过,眼帘中只剩了一页清冷单调的封底。

虽然他的泪痕已干,不知为何,我仍是忍不住用帕子擦拭他眼角的皱纹,不为别的,只是抚平他这二十年来的辛劳、疑惑和不平。

入宫十年有余,这是我唯一能给他,也给自己的平和与温存。

午后,皇帝陷入昏迷,半夜,已至弥留。

所有的妃嫔女官和皇子、公主都坐在寝殿外的暖阁中候旨。

小皇子和小公主熬不住困,都在母亲怀中睡了过去。

为了避免遇见华阳公主,我独自在小书房中等候。

寝殿中龙榻前只有尚太后、太子高曜、宰相白子琪、御史大夫施哲和小简等一班宫人守候。

北窗大开着,风灌了进来,冰冷刺骨,像那一夜我潜入守坤宫看望慎妃时益园中掠过枯树梢的风。

天快亮时,我忽然听见高曜和群臣放声痛哭。

小简退入暖阁,嘶声长哭,哀戚道:“陛下驾崩了……”接着暖阁里传出女人的啜泣,夹杂着几个小儿被吵醒后懵懂不悦的啼哭。

我在窗前呆站着,并没有流泪。

听说人死后,灵魂无所不知。

他应该已经知道当年的真相了,恐怕我将要迎接更深的噩梦。

倘若真是如此,我宁愿在梦中,永不醒来。

因为只有在梦中,我才能披露一切的虚伪和恶行,向他痛哭忏悔我的罪。

然而我知道,就算我在梦中忏悔千万次,醒来之后,我仍旧是一个罪人。

永世不得安宁。

景德元年腊月十八,皇帝高思谚驾崩,终年三十六岁。

注释: [1]《孟子·离娄下》:“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 [2]《道德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3]《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4]《魏书·列传第五十二·郭祚传》:“祚表曰:‘萧衍狂悖,擅断川渎,役苦民劳,危亡已兆。

然古谚有之,“敌不可纵”。

夫以一酌之水,或为不测之渊﹔如不时灭,恐同原草。

’” [5]《春秋左传·桓公元年至十八年》:“于是齐人侵鲁疆,疆吏来告,公曰:‘疆场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

姑尽所备焉。

事至而战,又何谒焉?’” [6]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7]王符《潜夫论》:“人天情通,气感相和,善恶相徵,异端变化。

圣人运之,若御舟车,作民精神,莫能含嘉。

” [8]《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臣闻羊质虎皮,见草则悦,见豺则战,忘其皮之虎也。

今置将不良,有似于此。

故语曰:‘患为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为也。

’” [9]《周易·艮卦》:“《彖》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 [10]《诗经·大雅·荡之什·抑》:“於乎小子,告尔旧止。

听用我谋,庶无大悔。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

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 [11]《周易·震卦》:“《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 [12]《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巧言》:“乱之初生,僭始既涵。

乱之又生,君子信谗。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 [13]《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王敦传》:“虽功大宜报,亦宜有以裁之,当杜渐防萌,慎之在始。

” [14]《孔雀东南飞》 [15]杜牧《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 [16]《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 [17]《史记·晋世家》:“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

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

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使人召之,则亡。

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 [18]《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高堂隆传》:“故臣以为使先代之君知其所行必将至于败,则弗为之矣。

是以亡国之主自谓不亡,然后至于亡﹔贤圣之君自谓将亡,然后至于不亡。

” [19]《春秋左传·隐公元年至十一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 [20]《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

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

” [21]《史记·周本纪》:“崇侯虎谮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

’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

闳夭之徒患之。

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

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

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烙之刑。

纣许之。

” [22]刘长卿《长门怨》 [23]《慎子·逸文》:“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为未定分也。

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

” [24]《后汉书·张衡列传第四十九》:“是何观同而见异也?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 [25]《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

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 [26]《易经·丰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27]《春秋左传·桓公元年至十八年》:“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是祸躲不过

林荍从小在霍家长大,为了在霍家生存下去,只能讨好和她年纪相差不大霍家二少爷。 霍圾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做什么都是第一,斯斯文文从不打架,不发脾气,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温柔体贴,没有缺点 可只有林荍知道她讨好的是一条温柔毒蛇。 林荍:你到底想怎么样? 霍圾摘下眼镜,斯文轻笑,姐姐不爱我,为什么对我笑? 一句话简介:腹黑年下的占有欲 /

偏执boss全都是我男朋友(快穿)

原名:《黑化boss全都是我男朋友》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倘若我不曾见过太阳)。] 苏镜言是n本恐怖小说里的npc,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万人迷,集万千宠爱于一生。 就像是人间的皎月,上帝的宠儿,所有人都恨不得捧上自己的心,博他一笑。 穿越者爱他,重生者爱他,轮回者爱他,就连隐藏在黑暗里的撒旦都爱他。 他人即地狱,而你,是我的人间。 苏镜言是个万人迷,而他对自己的男朋友很满意,但是奇怪的/

论与黑时宰HE的可能性

每位向死而生的人,都在世间寻觅着能赋予自我生存意义的人。 在相识之前,霜叶只是茫茫人海中一座孤独无依的岛屿,因听见了对方绝望的求救之音,才循着音源缓缓靠近。 最终,接过某人递来的手,将他拖上了岸。 文案真的愁秃呜呜呜(强忍眼泪)其实是本甜文,理想型的甜蜜HE路线(x) ※CP看似性冷淡实则热衷于说骚话拿了男主剧本的霜妹x拿了女主剧本的黑时宰 、食用说明: ※第三人称,有修罗场,有单箭头,有/

碧血剑

一代抗清名将袁崇焕因皇太极的反间计而遭崇祯皇帝冤杀。一心为父报仇的袁承志年纪轻轻被推举为武林盟主。欲报杀父之仇,又遭亡国之危,少侠毅然选择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树义旗、助闯王、力抗满清铁骑。一身绝世武功的他历尽千难万苦,却未能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满腔悲愤的他不得不远赴海外。 /

原始战记

这坑爹的原始部落! 终有一天,我们将重返故地。荣耀依旧在,炎角之火永远不灭。 /

沙海

《盗墓笔记》少年篇,填了很多《盗墓笔记》里的坑。沙海全4卷。吴邪带着黎簇进入这片诡异的沙漠,寻找死亡之地古潼京。在途中吴邪、王盟被地底的奇怪生物频频袭击。失去同伴,孤身一人的黎簇在沙漠中遇到了黑眼镜,他们能否能走出一望无垠的沙海,而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