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而且时间也差不多了,就准备下班。
他上午才到汴梁,昨天晚上也是在火车上过的夜,旅途奔波的疲惫感还没有消去,差不多也觉得有些累。
“那就散会吧。
” 赵骏也说道。
“那臣等告辞。
” 众人起身准备离开。
曾公亮忽然想起了什么,说道:“对了官家,还有件事忘了说。
” “什么事?” 赵祯问。
“物理学院和化学院合作做出了照相机。
” 曾公亮道:“物理学院做了镜头和暗箱,化学院研制出了感光材料和显影液,这个项目已经做了好几年了,上个月彻底完成了所有调试,拍了不少东西,不过还没有拍过人,他们说历史第一张人像由陛下决定。
” “照相机出来了?” 赵祯睁大了眼睛。
赵骏的笔记本也有拍照功能。
但没什么用。
因为它不具备打印功能,拍完了就只是电脑里的图片,根本不能打印出来。
而真正的照相机就不同了,是可以显影的。
在这个年代,谁又不希望留下一张照片,供后人瞻仰,至少留下真实的模样,让后人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呢? 所以赵祯一直想要把照相机做出来。
只是一来他前段时间在研究磁带项目,没时间去做。
二来感光材料和显影液都是化学品,据说毒性很大,宰相们都不愿意他去接触。
因而颇为遗憾。
没想到化学院和物理学院合作下成功弄出来了。
“是的。
” 曾公亮说道:“这事我都快差点忘记了,刚才才想起来。
” “大孙,留影给后世如何?” 赵祯看向赵骏。
赵骏笑道:“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吧。
” “让他们来吧,我们一起合照,拍一张载入史册的照片。
” 赵祯笑着招呼众人。
“那可感情好,历史上第一张人物照片,青史留名啊。
” “虽说一把老骨头了,也不在乎后人记不记得我的模样,但如果真能传下照片,也算是件好事。
” “好好好,一起拍一张。
” 众人听到能拍照了,自然非常开心,谁不希望让后人记住自己的模样呢? 当下赵祯就让王守忠去科学院通知,让他们立马派人过来。
而原本要走的众人这下也不急了,又坐了回去。
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差不多酉时二刻的时候,已经升为物理学院副院长的苏颂姗姗来迟。
“臣参见陛下,见过诸公!” 苏颂是骑着三轮车来的,除了他以外,还有两个骑着自行车的助手,三轮车后面的斗里装着照相机。
赵骏看过去,果然跟历史教科书里的照相机差不多,一个暗箱,外面有一个镜头,旁边还有人拉扯了一根电线,手里举着一个闪光灯。
“开始吧。
” 赵祯坐在了位置上。
苏颂扫视了一圈,为难道:“陛下,这样拍不太好拍。
” 赵骏看了眼,他们坐的位置其实是那种标准的中式客厅,最里面是赵祯的书桌,赵祯坐后面。
然后依着赵祯左右手的方向,两侧各有一排座椅,正中间则留下一条过道。
如果用后世照相机拍摄的话,所有人坐在椅子上看着镜头方向,那必然能够拍出一张不错的照片,显得威武又霸气。
但眼下毕竟是原始照相机,景深不够,焦距也不好调,拍出来的效果必然是距离越近人物图像就越大越清晰,距离越远人物图像就越小越模糊。
所以这么拍确实有点为难苏颂了。
赵骏就说道:“景深不足,我们还是坐两排一起拍吧,官家坐在最中间,我们站两排站在官家身后就行。
” “好。
” “里面光线也不好,去外面吧。
” “走走走。
” 大家非常期待,便纷纷走出屋子。
王守忠把赵祯的椅子拿出来,放在了崇政殿殿外的大理石台阶下。
赵祯过来坐下,赵骏和晏殊分别站在他的两侧。
其余宰相亦都列成两排,前面的站在赵祯后侧,后面的则站在第一个台阶上,略微高前排一个脑袋。
所有人都站得笔直,他们穿的不是公服,早就已经是中山装或者青年装。
模样显得更加蓬勃朝气,哪怕都是中年或者老年人,却完全不像后世清朝时期,那些穿着清朝官服的官员拍照时候觉得的落后腐朽模样。
“准备拍摄了,闪光灯可能会刺眼,大家不用担心。
” 苏颂钻入了暗箱里,随着转动镜头,等镜头当中大家的模样变得清晰之后,才对拿着闪光灯的助手比划了个手势。
接着。
“一!” “二!” “三!” “咔嚓!” 闪光灯的剧烈白光闪耀,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差点闪瞎众人的眼。
“唉哟,我这老花眼本来就得戴眼睛。
” “感觉看不见了。
” “稍微适应一下就好,先闭上眼睛,过几息再睁开。
” 赵骏也被晃了一下,这感觉就像直视电焊机一样,但好在他有心理准备,倒很快适应过来。
苏颂等大家都差不多后就问:“陛下,诸公,还要拍个人照吗?” “不拍了不拍了,眼睛都快瞎了。
” “那我也不拍了。
” “我拍一张吧。
” “刚才是历史上第一张合照,第一张单人照应该由官家来。
” 大家有的想拍,有的不想拍。
不过很快就把名额让给了赵祯,这历史上第一张单人照,自然得由他来。
赵祯也没有推让,就坐在椅子上说道:“那朕来拍第一张单人照。
” 大家就分散开来,把位置让给赵祯一人。
很快苏颂又拍了一张。
接下来就是想拍的自己上去拍单人照,也有两三人合照的那种。
赵祯拍了两张就没拍了——那灯光确实晃眼。
他站起身走到赵骏身边,见他没有去拍单人照,好奇道:“大孙,怎么不去拍?” “让他们先拍吧。
” 赵骏笑了笑道:“我以前拍腻了,现在他们正处于新鲜感的时候,让他们过过瘾,以后还有很长时间可以拍呢。
” 赵祯看过去,就看到大家一个个笑逐颜开。
即便是那些之前说不想拍单人照的,适应了闪光灯后,也都纷纷凑了过去,厚着脸皮说再来一张。
橙色的暖阳洒下来,洋溢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恍惚间,就好像一抹金色的余晖。
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十八个年头。
政制院都换了几茬。
最初的老人,也只剩下晏殊与范仲淹。
吕夷简,王曾、盛度、王随等人相继离世,看不到如今的大宋。
剩余的人,也都老去,不知道何时会走入坟墓里。
曾经的那些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吕夷简的循循善诱。
王曾的谆谆教导。
盛度的诲人不倦。
王随的宽容随和。
他们的模样和笑脸,都好似历历在目。
再看四周,老臣都已白发。
就连赵骏都两鬓斑白,面容略显沧桑。
赵祯不知道为何有些伤感,轻声说道:“若是时间就像照片一样,能够永远定格在这一刻该多好。
” 赵骏站在他身边,亦是轻声道:“时间不能定格,但历史会,历史会永远记住我们,记住我们曾经的风华正茂,记住我们未来为大宋崛起的呕心沥血,记住我们死后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焕然一新,这,便足矣。
” “走吧,我们祖孙也一起拍一张合照。
” 赵祯拉上了赵骏的手。
二人走到镜头前,这次赵祯不再坐下。
“咔嚓!” 在换了一张感光材料板后,苏颂再次按响了快门。
画面中,赵骏和赵祯都露出笑容,模样也不似刚才拍合照那么严肃。
两个人并排站着,好像是一对兄弟。
时间。
便在这一刻静止。
不知道未来。
它又会走向何方。
(完) 番外一,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 宋庆历二十五年春二月,宋军攻破了大理首都羊苴咩城,灭杨氏政权,收取云南。
这些年赵骏一直致力于让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
但大理却是最大的阻碍。
原因无它,因为在前些年大宋在国际形势极差,连高丽都背弃的情况了,只有大理还在力挺。
虽然这跟地缘政治有关,高丽实打实受到辽国威胁,大理却偏安西南方,不可能与辽国走得太近,只会跟紧大宋的步伐。
然而不管怎么样,在即便是越朝都敢袭扰大宋边境的情况下,大理一直奉行尊宋政策,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所以在大义名分上,大宋就不可能对大理下手,只能想别的办法。
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大理国并非内部稳定铁板一块,其中权臣高氏把持朝政,外部杨氏虎视耽眈,国主段思廉已经无力掌控局势。
终于到了宋庆历二十三年,公元1063年杨氏发起叛乱,兵马浩浩荡荡杀向大理首都。
段思廉根本无法阻挡,便只能求助于高氏。
相比于大宋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大理的政治环境其实还是以部落制。
高氏和杨氏都是大理内部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其余诸多部落首领以国君段氏、宰相高氏和前朝大义宁遗族杨氏马首是瞻。
后来段氏和杨氏都日益衰落,高氏强势崛起,掌控了整个大理国权势,令段氏和杨氏都十分忌惮。
于是杨氏铤而走险,杨家首领杨允贤发动叛乱,以清君侧的名义攻打高氏。
历史上这次叛乱最终被高氏平定,并没有掀起太大浪花,甚至帮助高氏奠定政权,曾短暂废除段氏,自立为王。
然而这一次杨氏不知道为什么兵精粮足,装备也非常充足,与高氏鏖战两年,最终把高氏击败,进军羊苴咩城,废除段氏,重建大义宁国。
可还没等杨氏高兴太久,宋军神兵天降,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扫除了整个云南,将杨氏复兴的大义宁国消灭。
消息迅速传回汴梁。
二月下旬,汴梁下起了大雨,豆大的雨滴洒落,乌云遮蔽了天空。
潮水在很短的时间内汹涌上涨,淹没了用混凝土浇灌的汴河河堤甚至堪堪靠近风光带,水位离岸上已经不足一丈。
不过得益于这些年朝廷再次翻新了汴河沿岸河堤,包括惠民河、新渠、广济渠、金水河等河流,不管是以前的运河还是新修的运河,统统都加加固,因此并未发生水灾。
反倒是春雨时节,堤坝两岸杨柳飘飘,画桥岸晓风残月,打着油纸伞,顺着青石板铺成的东大街街道徐徐前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
现在还存在的古城区已经很少,只有内城东南角的东大街和东华门外的马行街还保留了部分。
这部分有东大街和马行街的甜水巷、榆林巷、青宣坊、乞讨市、相国寺、竹竿市、惠和坊、广福坊等十多个坊市,面积加起来约四五平方公里。
其余地方基本都已经拆迁,纷纷修建起了高楼大厦。
就剩下的这点古街道坊市还是赵骏坚持才留下来,不然按照那些朝臣们的意见,也该早早拆了才是。
相比于当年赵骏改革的步履维艰,眼下大宋的朝臣们却是比他一一个激进派还激进。
原因在于搞拆迁和大兴土木太能赚钱和迅速搞出政绩了。
大宋这些年明里暗里捞了太多好处,对外贸易赚得盆满钵满,民间的工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工业化的进程速度飞快。
从景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到如今1063年,仅仅26年时间过去,大宋就焕然一新。
国库每年的收入都在成倍增长,其中搞拆迁的房地产功不可没。
汴梁工业化进程最快,各种工厂数不胜数,工厂多了吸引工人,造成人入口暴增,如今已经有一千万人,对于房子的需求极大,拆迁让财政获利不少。
比如一个坊市拆迁费只需要花数百万贯,如果修成楼房的话,可居住面积将大大增加,卖出去能数倍甚至数十倍收回成本。
然而赵骏却认为拆迁确实是暴利,但只是短期利润可观。
长期来看,还是要打造城市文化才行。
因为唯有让这座城市保留它的文化底蕴,它的风格特点,让文化和特点成为它的城市名片,才能够让城市一直进发勃勃生机。
就好像后世我国首都北平的二环一样,那些以前留下来的胡同、四合院以及故宫,让人体会到明清时期的古韵。
而拆除大量古建筑,只会让这座城市的名片就此消散,变成一座钢筋水泥铸造的冰冷森林。
所以赵骏保留了大量美轮美奂的皇宫和一些经典街道坊市,并且对其中的古寺、庙宇、坊市、屋楼进行修缮,让它们成为大宋首都的文化底蕴。
结果这就让那些原住民骂娘。
毕竟还是就像二环那些胡同跟四合院一样,有价无市,房子不拆迁,原原住民就没法成为拆迁户,老破小的二环胡同和四合院又没人买,造成一批住着价值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房子,生活却穷得叮当响的北京原住民。
只是跟后世北京二环原住民比,大宋百姓狂野许多,特别是汴梁百姓,堵宰相们都不带含糊。
去年下半年听说政制院驳回了开封府与城市规划建设部的提议,马行街跟东大街不少百姓就不乐意了,于是跑去杨察、杨告、苏涣、陈希亮、赵抃、梁适等宰相府邸闹事。
最近几年是赵骏权力达到鼎盛的几年,公元1056年,范仲淹、晏殊、杜衍、郑戬、夏竦等人正式卸任,新纳入了杨察、杨告、李柬之等人。
到公元1061年,于1051年入院的富弼、文彦博、韩琦、庞籍、曾公亮宋库等人也到了十年之期,卸任宰相。
考虑到他们这些人卸任的时候年龄才五十多岁,连六十岁都不到,让这些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政治家退休是朝廷的损失,于是赵骏再次进行行改革,对政制院进行缩编和外扩。
所谓缩编就是减少宰相数量,将人数减少到了八人,除了赵骏自己以外,目前就只有杨察、杨告、李柬之以及前年进的苏涣、陈希亮、赵抃、梁适四人。
外扩就是保留原来的宰相,只是不再担任宰相职务,而是以政制院参事的名义继续留在政制院,为宰相参谋政事,没有实权。
不过即便没有实权,可一来以前当过宰相,影响力还在。
二来继续待在最高权力中心,看似没有实权,可谁离权力中心最近谁就有权力,因此他们的身份堪比副相。
反正大宋自从政制院成立之后就没有副相,包括最初的候补同知也只加于一级十六部,令他们职高一级,中间缺的这一层,恰好由退休宰相补上。
如此一来,政制院就由八名宰相,加上包括范仲淹、晏殊、贾竦、贾昌朝富弼、文彦博等人在内的十名参事组成,形成了一个以赵骏为中心。
的庞大政治团体。
这个政治团体虽然内部肯定有小山头和分歧,比如范仲淹和晏殊由于德高望重,说话非常有分量,一般的宰相都需要向他们请教。
但由于七名宰相有六个是赵骏提拔上来的,剩下的梁适也恭敬顺从,区此他的权势一时无二。
朝堂上未尝没有风言风语。
毕竟有大宋百年来,还从没有过权力这么大的宰相。
可赵骏功夫做得非常足,他虽然权力大,却没有架空过赵祯,反而赵祯权力也空前强大。
不管是任何国家级别场合,从来都是赵祯出席,给足了赵祯颜面和权势,政制院的存在感跟赵祯比起来,相对少了许多。
只不过赵祯很清楚他不是治理国家的料,所以把这份权力委托给了政制院,因而纵使有些微词,却也改变不了如今政制院对整个大宋国家治理理的本质。
此刻政制院屋外瓢泼大雨,上个月又是新年假期又是天圣节和元宵节,到了二月份正是汴梁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结果连续四五天暴雨。
屋子里有几名宰相按例巡视各部,赵骏坐在主位上,今年48岁的他两曼已彻底斑白,面容儒雅气质不改,却已有些许老相。
周围众人各自就坐,在各自桌案上处理着公文。
大宋帝国日益庞大,人口增长迅速,短短二十六年间,从当初的八千万左右的人口,一路飙升至如今两亿多人。
并且疆域扩大,让这个帝国的事务愈加繁忙。
若非赵骏改革政制院,建立一个庞大的政务机构来处理,面对那么多繁琐的事情,恐怕根本无法及时反应。
"去年东北又迁徙了三万户,这是财政部和户部拿过来的安置费用清单和迁徙成本清单。
" "从甘州到高昌的铁路规划已经做好,这是铁道部的规划书。
" "汴河环境治理工程需要的花费比预定的要多,环境部那边希望申请更多的资金。
"外交部那边......" 还是和以前一样,诸多宰相批阅完奏折之后,就会把事情到赵骏那汇总。
基本就是走个流程。
因为这些事情本身就是之前已经规划和考虑好的,也下发意见和通知,剩下的就是交由下面那些部门去运作。
而部门运作过程和遇到的困难还是会交到政制院,缺钱就批钱,缺人就就调人,就这么简单。
也正是这个机制大大减少了政制院的工作,不然要还是以前政事堂的制度,宰相们就算是累死也难以处理好如此庞大帝国的所有事情。
"知院,今天早上的事......" 杨察汇报了他所管辖的事务之后,却没有离开,而是苦笑着对赵骏说道道:"没有人敢去知院府门口闹事,我家却是遭了殃。
" 他这话一出,杨告、陈希亮、苏涣等人也是大倒苦水。
"是啊知院,这事还是得想想办法。
" "朝堂素来以公平处之,别的地方都拆迁了,给了拆迁款下去,马行街和东大街的人没拆,他们肯定不乐意啊。
" "说到底还是钱的事情,现在朝堂国库年以十余亿贯计,可钱多花钱的地方也多,少拆几条街道也是好事。
" "但也不能让他们这么闹下去,现在外面那么多报社都盯着呢,总不能让开封府派人把人关起来吧。
" 众人议论纷纷。
这事还真不好处理。
赵骏一意孤行,要保留城市文化和名片,那马行街和东大街的居民肯定不乐意。
毕竟别人都拆迁发了大财,当年可能也就几贯最多十几贯买的房子,知短几十年后就能卖出七八千甚至上万贯。
这笔钱在内城乃至外城算不得大富大贵,但如果搬到城外去住,那顷刻间就能变成富翁。
所谓腰缠万贯便是如此。
毕竟大宋的钱币这些年一直都没怎么太贬值,哪怕出台了纸币也没有让宋币购买力下降。
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大量出口海外,并没有造成国内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非常接近平衡。
如此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宋币的购买力还是非常坚挺,堪比后世80-90年代的美元。
那个年代的美元信誉多强可见一斑。
因此相比于在内城住着有价无市的房子,还不如把房子卖掉去城外。
就相当于后世把自己一套在北京价值两千万的房子卖了,拿着这两千万跑到北京郊区去,这些钱放银行存利息都够吃一辈子。
更何况眼下汴梁的情况还非常特殊,正处于高速发展和上升阶段,有大大量城里的拆迁户跑到城外去购置铺面和房产。
外来人口不断增多,这些铺面和房产会越值钱,所以马行街与东大街的居民看到别人发财,心里肯定不平衡。
"嗯,这个问题确实有待商议,不过保留城市文化和风格的意见我不会变。
赵骏沉吟了片刻,对苏涣道:"让城市建设部那边统计一下马行街和东大街有多少商铺,有多少民居,到时候再拿个方案出来。
" 苏涣说道:"知院的意思是?" "朝堂可以把他们的房子收购了,但拆迁肯定不行,不然以后城市旅游都没地方去,士子踏青,撑着伞难道走在钢筋水泥大厦里?那多煞风景。
" 赵骏笑道:"泛舟湖上,走在拱桥青石板路,两岸杨柳,店铺酒家,招牌林立,那才叫意境,我相信以后这些地方肯定会成为汴梁最有特点的的名片,来旅游的人会络绎不绝,只是当地居民比较短视,只看重眼前禾创益,看不到未来,既然如此,那就由朝堂收购了吧。
" 汴梁以前的风景还是非常美的,这一点在《东京梦华录》以及《清明上河图》当中多有记载。
什么小桥流水、古寺宝塔、杨柳堤岸、青楼红袖应有尽有。
其中尤其以马行街和东大街为最。
马行街之前一直是汴梁的市中心,街道商业最发达的地方,又被称为开封东市,人口稠密,经济非常好。
东大街也不遑多让,附近有相国寺集市,又靠近汴河,风景秀丽,两岸杨柳依依 别说古人,就算是后世人,如果是想出去旅游放松一下心情,跟繁华的高楼大厦市中心比起来,那肯定是希望想去点风景好的地方。
马行街跟东大街不仅是市中心,还保留了大量古建筑以及古香古色的韵味,赵骏相信未来一定会大有市场。
因为跟后世北京二环定位不同。
北京二环的古建筑多是四合院、胡同一类民居偏多,铺面较少,自然不好进行商业开发,因而变成历史遗留问题。
而汴梁这些街道原本就是商业街,铺面非常多,完全可以进行古城商业化处理。
只是显然当地居民还是太短视,只想拿到拆迁款发笔横财,却不知道以以后如果这两个地方被打造成古城,光在里面的铺面收租就得收到手软。
不过既然他们不愿意保留,赵骏也不介意将这些地方收回来,说到底也只是暂时亏本,几十年后这些地方将大赚特赚。
"到时候安排个国企代为运营。
" 赵骏说道:"而且随着工业化加深,传统的手工制造业正在逐步消亡,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还是要保留好,可以对这些手工制造品进行保护,迁入这两个古街道,以后做小而精的奢侈品,这样机械制造业就生产大大众普遍用品,主打中低端市场。
而手工制造业则主打高端市场,迎合些富人的奢侈品牌。
" "还是知院想得周道。
" 杨告吹捧说道。
"呵呵。
" 赵骏笑了笑。
奢侈品可是暴利行业。
工业化后手工制造业肯定会消亡衰退。
还不如早点进行产业布局,让传统手工制造业发光发热,成为奢侈品牌代言人,总比将来被西方抢先了强。
正说话间,外面新任的制敕司知司匆匆进来禀报道:"知院,兵部有西西南急报。
" "怎么了?" "大理的事情尘埃落定了。
" "哦?" 赵骏立即从椅子上站起来。
周围众人目光瞬间吸引。
"又收归了一块国土。
" 晏殊走了过来抚须说道。
历史上他这个时期早就病死了。
不过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延长了他的寿命,现在依然能在政制院发光发热。
赵骏从院里书架上取来地图,铺开在他的知院桌面上。
大家围拢过来。
就看到这是一块东亚地图,在大宋周边国境内外,有一条线,勾勒出一片精美的树叶,初看过去,就像是一片秋海棠叶。
这便是赵骏一直以来的梦想--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
现在这条线大部分都已经填补,包括东北和外东北,宝岛台湾,内蒙古以及外蒙古部分区域,还有新疆周边。
眼下收复了云南部分,就只差后世缅甸部分、青藏高原以及一部分外蒙古地区 甚至如果算上越朝部分,朝鲜北部地区以及中亚费尔干盆地,那这片秋海棠叶的面积比清朝时期还要大。
"好好好。
" 赵骏高兴说道:"不枉我这么多年努力。
" "云南是收复了,段氏该如何处置?" "这次我们名义上是帮助大理叛乱,段氏依旧还存在。
" "简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又名:被学姐赖上的日子 校花:王易,脚酸,捏 校花:王易,怕黑,牵 校花:王易,你是我的人了,你跑不掉的! 王易一觉醒来,重生回到20年前高考现场。 面对天书一般的试卷,直接懵逼。 考试不顺利就算了,回头还被校花骑在身上一顿胖揍。 我不要脸的吗? 算了,脸给你了,身子也给你了! 校花:王易,我帮你背了黑锅,锅太沉了,你背着我走吧! 高端的猎人,经常以猎物的身份出现在眼前。王易发现,自己七岁/
久作,代号Q,13岁,异能是[脑髓地狱],是即使在异能当中也最被忌讳的精神操控的异能,被称为【活灾难】,因此终日被关在港口mafia的地牢不见天日。 [嗡嗡嗡] 在睡梦中听见了十二点的钟声响起,再一睁开眼,他发现自己坐在一辆黑漆漆的车里,而身旁的开车的人,是一只大蝙蝠? 啊咧,是梦吗?但是,这里好像很有趣的样子~ 怀抱着人偶的少年露出一个崩坏的笑容,眼中的星星闪烁,[既然是在梦里,那就让我/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老实头儿的春天小说目录,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全文免费阅读。笔下文学提供老实头儿的春天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最新章节全文免费阅读,小说章节完整质量高,包含结局、番外。/
黎欢穿书了,穿成了女主堂姐在直播节目里的对照组,女主踩着她立了一个豪门千金的人设爆红网络,抢了她的老公,嫁入豪门生儿育女幸福一生,而她却活成了墙上的黑白照。 黎欢来的时候正好是节目第一期,系统:生命倒计时一年,友情提示:只能花钱才能活命。 节目里,女主正在化妆台前展示数万一瓶的面霜,用小勺子挖了一点涂在脸上。 另一边镜头,同样的面霜,黎欢食指抠出一坨,漫不经心地擦脚。 珠宝店里,女主正在试/
一心咸鱼却完成恶毒任务的美人*卷王工作狂却恋爱脑厂长 江美舒加班猝死,一睁眼穿七零,她不想努力想咸鱼,但奋斗年代很难达成目标。 坏消息:双胞胎姐姐重生不嫁四合院,非要和她换亲嫁到大杂院。 好消息:四合院换亲对象卷王加班不回家,但房子大钱管够! 江美舒:还有这种好事? 果断互换身份奔赴各自咸鱼躺赢人生,只是换亲后系统来了。 江美舒兴致勃勃:统啊,你是攻略统还是救赎统? 系统:我是恶毒统,全称/
当二次元与三次元产生冲突,林洛得到了名为契约之书的把妹礼包只要好感度达到九十以上,他就可以与二次元世界里,智慧与武力并存的美少女们签订心之契约。 傲娇强气的LV5超电磁炮御坂美琴! 天才魔术师红色恶魔远坂凛! 吸血鬼真祖黑暗福音依文洁琳! 最终血统之七煌宝树蕾芙丽! 不老不死之命运的魔女C.C! 炎发灼眼的讨伐者灼眼的夏娜! 蓝焰焚尽恶世的重炮者黑岩射手!这,只不过是开始 于是,轰轰烈烈的/